恐龍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8部分,興唐,恐龍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能滿足。金銀的數量必然不足。可是用金銀代替原來的租庸調,於民有利,於商有利,官府也簡便易行。唐朝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金銀產量又很低。這會有什麼後果,有可能各州縣百姓寧肯吃一點虧,也要用金銀jiāo納稅務。也就是說,很有可能那些州縣金銀的兌價最終超過朝廷兌價。
謠傳的力量很強大的,而且梁金柱長子的公開兌換金銀,也終於將民心平復下去。畢竟也是在賺手續費,有的百姓從開始的恐慌,漸漸平靜下來,最後反而不換了。
還有的商人,見到金銀首飾價格猛漲,看到平息下來後,主動參與到兌換當中,不可能所有大戶人家與富豪都擰成一股繩的,也不可能所有大戶人家都在開設櫃坊。商人逐利而行,大戶人家也在逐利而行。
事態在沒有擴散到全國時,終於停息下來。
但李威在臘月初五的朝會上大發雷霆,說道:“當初此行,正是為了考慮各個櫃坊的利益,然而各櫃坊的做法,讓我感到心寒。我是大唐的皇帝陛下,議事時不能多談商利,所以只談了代替稅務與發放薪俸,但是不是如此呢?一旦金銀在人們心中養成貨幣觀念,不但是稅務,特別是商業上的大宗jiāo易,聽聞有人為了方便,用了飛錢代替,然而飛錢終是一張紙,不象黃金白銀是實打實的金屬。那麼金銀在大宗jiāo易中必然成為主流。休說是俸祿,就是此項,我朝的金銀也遠遠不夠。還有首飾與器皿同樣需要金銀,我大膽的說一句,若沒有大批的金銀從外湧入進來,金銀價因為運輸成本減少,必然比朝廷核算的價格要高。各個櫃坊主不理解朝廷的苦心,如此做,心寒,心寒”
連說了三個心寒。
但這話說得不算過份的。
唐朝每年都要鑄造幾十萬緡銅錢,不及宋朝規模,但這麼多年下來,積累了多少,雖然有許多被商人sī自融化為銅器,一部分在外國流通,可有許多sī鑄的sī錢,在市場上繼續流通,倒底有多少錢,沒有一個人能知道。可就是這樣了,錢幣依然不足,不但阻礙了商業的發展,也造成了嚴重的làng費。甚至有時候朝廷看到錢幣不夠用了,明知道sī錢,只好折價收上來。也造成了市場連一緡錢的錢數都在bō動,一緡錢一千銅幣,那是sī幣,朝廷的銅幣,有時只有九百八百。
但想要滿足唐朝的貨幣供應量,李威估計最少得增加一億緡錢,無論怎麼商業發達,航海發展,倒賣軍火,也帶來不了同等的金銀。再說,幾十年後,金銀量增加,可百姓也會增加。李威也堅信在他帶動下,唐朝經濟會進入更良xìng的發展,貨幣依是不足。
又說道:“若不是恥於言商利,我很想讓取締這所有的櫃坊,讓朝廷前來經營。各位議一議。”
說完一拂衣袖散朝。
群臣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是好。
但不是真這樣做,這是一個表態。這一番話很快傳到民間,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金銀價兌價再度上漲,年關到來,一兩成sè好的銀子在櫃坊裡兌價達到了一千一百到一千一百六十文之間,一兩黃金達到了五千六百文到五千八百文,這才平穩下來,但依然在緩慢增漲。
群臣的心才定了下來。
狄仁臣來到東宮不由地抱怨道:“陛下,此事做得急啊。”
皇上心意是好的,想國家早日強大。也做了許多措施,看起來效果也不錯。可是一再地變動,讓狄仁傑心中依然有些擔心。
上一次是武承嗣造成的失誤,讓皇帝抓住了機會,造成雙方妥協,武舉與軍務監、糊名制度,勘探水利,普及教育三樁實事落實下去。這一次又是妥協的結果,外部有突厥之bī,國內有國庫危機,再加上倭國的大單,這是表面的假象,內裡面卻是諸武升遷,讓朝中一些大臣不大舒服,然而皇帝卻默許了此事的發生,這才又換得一次妥協。
因此,有可能是為了國家與百姓,但得了好處,太后沒有為難,太后不為難,裴炎等人不敢動彈,所以默契地將此次稅務區域性改制,推廣金銀貨幣化的事落實下去。
可是不能做得太多了,皇帝此時最重要的是需要人支援,這個人不是老百姓,是各個權貴與大臣,以及mén閥,得罪得太多,對皇帝不利。而且皇帝還十分年青,太上皇沒有幾年好活了。能等得起,就象太上皇當年那樣,太宗皇帝沒有死,很老實,太宗皇帝一死,太后都敢強行扶上皇后位置,還讓皇后做了二聖。
這時候興革唐朝的事要少做,重要的是培養手上的勢力。
李威卻搖了搖頭,說道:“狄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