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4部分,興唐,恐龍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威再次與沒祿氏的jiāo談大約說了一遍,貴妃的什麼,自然略去。
李治看著裴行儉,西南戰役主要的謀劃者是裴行儉,有一些體得。
裴行儉沉思,過了一會兒才說道:“西南之戰,吐蕃敗在不備,但那天晚上大戰,臣一直在觀看。士兵作戰十分兇悍,不亞於我們唐朝jīng銳軍隊。朝廷明年又想經營高麗新羅,依臣之見,可以答應他們,緩上一緩。國家年sè轉好,收成也在轉好,雖拖久了,對吐蕃整合吐谷渾有利,可臣剛剛聽聞吐蕃對吐谷渾暴斂橫徵,也未必獲全功,相反對我朝更有利。縱容吐蕃王室與論氏家族相鬥,邊境勒令勿動,開耕屯田,嚴明烽火。待到吐蕃大變之時,一舉成功。”
這是深思熟慮的想法,不是李威憑藉記憶在偷機取巧。薛仁貴大敗後,裴行儉曾經將兩個將領所有行軍路線,作戰方式,拿來分析了很久。最後估量了一下,論欽陵用兵,縱然是自己,也未必能戰勝他。不但裴行儉有這個想法,連劉仁軌都有這個想法。只是這種自滅威風的話,兩人始終開不出口。
李威倒沒有想得這麼多,但聽到又想經營高麗新羅,驚奇地看著父親。好久沒有“監國”了,對朝中大小事務,知道得不多。
看到他表情,李治順便解釋道:“新羅王法敏納高麗叛眾,致使高麗叛luàn不休。又據百濟之地,派兵守之。朕打算削去法敏官爵,派其弟金仁問回去任新羅王,同時派兵征討新羅。否則連年高麗叛luàn,終是朝廷一個惡疾。”
這個兒子有些旁mén左道的,,說不定會想出什麼歪mén斜招,能派上用場。
李威聽了不語,這也不是一個辦法。最好的辦法,是將高麗新羅百姓一起遷移到中原徹底漢化,然後再遷移漢人過去充塞,使漢人比例佔到多數,將高麗新羅從版籍上抹殺。否則換一個新羅王,還是於事無補,這是一個頑強不要臉的民族,有機會還會獨立。幾千年中國歷史,包括強大的元méng,居然都沒有將這個國家消化。
但嶺南都沒有百姓願意遷移過去,況且高麗,遼東與塞北同樣是一個病。不撤底抹殺,北方才是真正的中國長久之害。因此,李威縱然有一知半解的後世知識,同樣沒有好方法解決。於是閉口不說。
李治又看著其他數人。
李敬玄說道:“臣不同意。蕃人不可信,即使有盟約,為了防止萬一,也要派兵駐守。”
李治點了一下頭。
“縱敵則患生,防邊則卒老。”
又是一個問題,連裴行儉都蹙了一下眉頭。不僅如此,疆域那麼長,防也是不好防的。派出兵少了,防不住,派出兵多了,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最佳的防守就是進攻,打得敵人心寒,邊境才會安寧。李敬玄雖是外行漢,這個問題說出來,不大好解決的。
“再說,大非川之敗,是薛仁貴輕敵導致,吐蕃未必那麼可怕,否則西南之役不會輸得那麼悽慘。吐蕃數次求和,是國內因為戰事負擔沉重,求和緩解。自去年起,我朝開始豐收,敵人有負擔,我大唐卻沒有負擔。而且臣同樣也得到一些訊息,聽聞吐蕃大敗,許多部族開始有些動作,陛下也知道的,最近一段時間,與我朝聯絡的各部在不斷增加當中。如此時我朝與吐蕃約和,這些部族會如何作想。吐蕃內部又是不和。只要不輕敵,jīng選勇士為卒,廣求良將,不孤軍深入,只求吐谷渾,可獲成功。還有,去年西南只是小勝吐蕃一場,大非川仍是大敗。這種情況,我朝卻答應求和,其他各部又會怎麼想?”
前面是誇誇其談,士兵不只是勇壯,象權虎之流進入軍中,只會壞事,不會是好事。勇壯是必須的,還要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因此,後來戚繼光用兵只用老實巴jiāo的農民兵,從來不用市井上的什麼大俠豪客。廣求良將,更是空口其談。裴行儉、薛仁貴與劉仁軌皆是軍旅中磨練出來的,如果裴行儉沒有西域大都護的經歷,軍事修養未必有那麼高。當真看了幾本兵法,就能成為良將?
其他各部難道不知道所謂國與國之間的盟約只是一場兒戲,最終還在靠拳頭?
但畢竟是大敗後允和的,會被其他各個臣服的部族佼仿。反正將唐朝打痛了,求一下和,萬事大吉。因此最後一個問題,更讓裴行儉不能辨駁。其實有些想法,只是他資歷淺,不好提,就是劉仁軌,輕重都決策不出來,索xìng更不談。
李治看了看簾後,詢問道:“皇后意思如何?”
“但聽陛下作主,”武則天說道。
這兩年來是武則天最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