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3部分,興唐,恐龍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但這一次朝廷動作有些快,李威沒有離開,聖旨下達,細奴邏等人皆有封賞。主要是高興,擊敗了吐蕃……只是薛仁貴殺得有些狠,一萬多吐蕃士兵幾乎全殺完了,只有近兩千的吐蕃俘虜,送到洛陽。
薛仁貴與梁積壽等人,朝廷還沒有實授下來。他們也需要隨李威一道離開,等候……
當然,李威沒有忘記允諾過碧兒的事,讓各個部族配合,捉了二十幾只孔雀,這是要帶回京城的。
然後李威才離開洱海,那一天,無數的酋長與百姓來相送,蠻人野蠻,不開化,可心眼實在,一個個伏在大哭,有的捶胸頓足。表達自己的感謝。
梁積壽道:“薛將軍,也許以後姚州說不定還是一個好地方。”
姚州窮,又是蠻人,所以官員不願意前來,前來的有的是貶職而來,有的官聲不好的官員而來,官員不好,百姓剽悍,於是時有不好的事發生。但經太子等於將百姓洗腦了,治理起來不那麼困難,面積又大,似乎不是那麼難治理。反而真是容易出政績的所在。
裴行儉搖了搖頭,說道:“劉相公說得對,非是殿下親臨,西南不平。”
他指的平不是平亂,而是平定,包括治。一是太子的才能,二是太子的威望。換其他任何人,除非皇帝陛下親臨,都沒有這麼好的效果。
狄仁傑沒有說話,眼中卻閃著光彩。
這些蠻人的酋長一直相送,帶著帳蓬一路送到姚州,才依依不捨地停下。
回去的道路走的還是戎州,不敢走雋州,害怕吐蕃人惱羞成怒,出兵報復。出了戎州,終於能看到文明的氣息。李威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剛出發,就迎來了朝廷的欽差,旨意有些出人意料,讓薛仁貴擔任姚州大總管的,梁積壽大約是因為許多酋長上書,赦免了死罪,以白衣身份協助薛仁貴治理姚州。梁積壽原來手下幾員戰將,也先後赦免死罪,有了一些職位。大約朝廷還沒有聽到西南的具體訊息,害怕西南暫時平定,還不能安份,於是用這兩員大將繼續坐鎮。
朱敬則道:“須是這樣做,否則以後武將不畏失敗,會多有輕敵之舉,誤國殃民。”
李威看著西邊的山巒,沒有說話,畏敗,唐朝軍隊已經不是前些年唐軍,大非川才是一個開始。但沒有說。
心中也不大認同,姚州安定了,連鐵橋都搗毀了,兩員大將坐鎮,頗是浪費。但自己不能扭轉老子的想法,於是與薛仁貴這幾人作別,繼續北上,就到了益州。
益州官員遠遠迎了出來,一路相陪,向益州城走去。忽然在一座山前面停了下來,李威指著它問道:“這是怎麼回事。”
益州刺史說道:“這是聖上的旨意。”
“聖旨啊,”李威意味深長地呢喃了一句,然後徐步走了過去。
心中又想到,又繼續開始了。但對國家百姓倒是好事……老子的眼光還是很毒辣的,也是一個做實事的人。
第二百二十五章 人心所向 遼東紅玉
第二百二十五章人心所向遼東紅yù
這個山坡與洛陽那個皇莊很相似,連綿的xiǎo山坡,山坡下還有一個xiǎo水壩,水壩後面是一個xiǎo型的水庫,庫灘邊連綿著有幾百畝平地,於是將洛陽皇莊的那一套照搬過來。
山上種了許多川柑,種著一些草,益州氣候宜人,這些草長得也好。山下有棉huā,還有一些高梁,養了很多豬鴨,水庫的淺水灘上種著一些水生作物。李威還看到了幾十畝水稻,徑直走過去,看著一排排整齊的行距與株距,問道:“益州什麼時候開始種植這種莊稼的。”
“殿下,是稻米,益州種了很多年,那一年臣不知,產量一直不高,直到這種chā秧開始後,聽說南方居然有畝產兩石的,陛下在全國普及這種‘立養’時,臣也試種了一些。”
兩石的產量還是不高的,可稻米的價格卻比粟米實價高上數倍。李威點了一下頭,說道:“其實還是選種,急不得,長久選下去,種子會越來越好……糧食乃國家根本,百年大計,千年大計。”
江南只有兩石,益州產量會更低。但這個產量,李威肯定不會滿意的,一畝田兩百來斤稻穀,放在後世,十幾億中國人準得餓死了。這還是chā秧法的產量,可以想像原來往田裡一撒的結果。其實產量沒有出來,能看到,稻huā開始有了,稻株長定型了,真的很不入眼。估計種子是關健因素,即使沒有化féi農yào的啥,也不求一千公斤五百公斤,一畝來個五六百斤,應當不難。西南是溫飽問題,整個唐朝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