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部分,蘇黎世投機定律,風格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蝴蝶,必須不斷地長大、長胖,冒著被鳥兒吃掉的巨大風險,但是沒有辦法,這就是自然規律。

瑞士人的聰明之處在於,他們看到了這一點,並且總結出了有意義的結論:人的一生不能逃避風險,而應當謹慎地投入風險。小心地去賭,保持收益大於損失的原則,去賭,去贏。

真的能做到嗎?是的,即使是賭也是有公式可循的。這裡用“公式”也許不準確,因為這似乎是在暗示一種機械式的行動,最好用“哲學”一詞。這種公式或哲學涵蓋了12個深奧而神秘的投機定律。

但要注意,剛知道這些定律時,你會感到很吃驚,它不像任何投資顧問給出的投資建議,恰恰相反,它甚至與一般的投資建議完全相反。成功的瑞士投機者幾乎不太注意那些一般性的投資建議,他們有自己更好的方法。

“蘇黎世投機定律”一詞來源於瑞士證券和期貨投機俱樂部,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華爾街收集而來的。我的父親是其發起人之一。它不是一個正式的俱樂部,沒有俱樂部章程,不收會費,也沒有具體的會員名單。它是由一群志同道合、希望發財的男男女女所組成的,他們認為沒有人能靠打工賺取薪水而致富。他們不定期地在奧斯卡代爾莫尼克或其他華爾街的酒吧聚會。這些聚會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一直沒有間斷過。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引言(2)

他們談論的話題很多,但主要以風險投機為主。當《蘇黎世投機定律》開始編纂時,我向父親提出了一些他無法回答的問題。

我的父親是一位瑞士銀行家,他生在蘇黎世,長在蘇黎世。出生證上的名字是弗朗茲·亨利奇,但在美國,大家都叫他弗蘭克·亨利。在他去世時,訃文上記載著如下文字:他是一名瑞士銀行家、蘇黎世金融界巨頭、紐約分行主管。父親還曾經囑咐我,要我在他的墓碑上刻上這樣一句話:“他因賭而獲勝”。

當我在讀中學的時候,父親就已開始向我講述投機之道。他在檢查我的成績單時經常表示不滿,認為課程不完整。“他們沒有教你最重要的事。”他說,“投機,怎樣冒風險,怎麼獲勝。一個生長在美國的小孩子不知道怎樣投機,就像是有金礦而沒有鐵鍬。”

當我在大學求學和在部隊服役期間,開始為自己選擇個人未來的發展方向。他說:“不要整天想著薪水,沒有一個人能靠薪水發財,倒是有不少人因此而一貧如洗。所以你必須為自己放手一搏,投機才是你所需要的。”

我信服並接受了這些標準的瑞士語言。它們成為我接受教育中的一部分。當離開部隊時,我身上已經有了幾百美元的積蓄。我聽從父親的勸導,避開了積蓄——這是他最不屑做的事。於是我把錢投入股市。我賺了些錢,但也輸了一些,平衡得失之後,最後手上還是差不多那麼多錢。

當時父親在股市中的手氣也不好,但在另一方面的投機冒險活動中,他從投資於加拿大鈾礦的股票中賺了一大筆錢。

“這是為什麼?”我問他,“我投資很慎重,但沒有收穫,而你買塊牧場卻能致富,難道還有什麼是我不瞭解的?”

“你必須知道如何去做。”他說。

“好,那你教我。”

父親沉默了,看起來有些為難。

凡是從他腦袋中流露出來的,盡是些投機的規則。這些是他一生的經歷。這些法則處處存在,為很多人知曉,卻很少有人能明確地表達它們。在他的一生中,從17歲當學徒開始,他就相信並早已接受了這些法則,但一直無法做出明確的證明或分析。

父親曾向華爾街的朋友詢問,他們好像也不太瞭解這些法則。但就從那時起,他們便試圖將這些法則拆散,並澄清它們。開始時,他們把這些法則當作娛樂,但逐漸地,有些東西變得明確了。他們養成了在從事投機時的一種習慣,即對自己和彼此質疑:“為什麼你現在買黃金?……為什麼你這樣做而不那樣做? ”他們迫使每個人說出自己當時的思路,並總結為他們的指導原則。

一系列的規則逐漸形成。隨著時間的推栘,它們變得更簡短、更尖銳、更有條不紊。已經沒有人記得是誰完成了“蘇黎世投機定律”,但這個名稱已經眾所周知,一直沿用到現在。

近幾年來,這些規則的內容並沒有太大改變。一般認定這就是最後的形式:即12條主要定律和16條次要定律。

它們的價值是數不清道不完的。每次讀它,感受都在不斷增加。其中確實有真理存在,它不僅是一種投機哲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