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也不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部分,穿越之帝王傳奇,打死也不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說了我的這次遇刺,紛紛低下頭,沉默無語。
我提高聲音繼續道:“還好,朕乃天命所歸,避過此劫。”
那禮部尚書馬廷鸞見無人說話便出班奏道:“陛下,此事多有蹊蹺,一是時間問題,我朝與蒙古來往一趟至少需要半月以上;二是這麼多人同時進入到我朝境內,視我朝邊境如空白,臣請陛下下令,著刑部嚴查,以絕後患。”
我點點頭看著賈似道說:“准奏,師臣,此事就由你會同刑部來處理吧。”
賈似道似笑非笑道:“是,臣領旨。”
“陛下,此舉不妥。”這時,大臣中閃出一人道,“臣朱貔孫有本。”
朱貔孫,時任右諫議大夫。
“朱愛卿請講。”
“陛下,按我朝律法,凡牽涉皇室事件,當由皇上或皇上指派之皇室宗親親率刑部審理,其餘大臣一概不允許參與其中,是以臣以為賈大人於此事不妥。”
老臣江萬里也出班奏道:“臣江萬里附議,朱大人之言符合我朝律法。”
一時間,不少諫議大夫,監察御史紛紛出班上奏支援朱貔孫。
我斜眼掃視賈似道,但見其不慌不忙,目光稍稍右移,其身旁的大臣中書令翁應龍立即出班奏道:“陛下,臣翁應龍有本上奏。”
宋朝後期,中書省掌握行政大權,它與掌管軍事大權的樞密院,合稱“二府”。中書省中最高官職就是中書令,這中書令本該有兩人,分為左右中書令,共同執掌中書省,先帝理宗後期被賈似道改為一人,翁應龍和賈府幕僚廖瑩中,同為賈似道的心腹之人。
“翁愛卿,請講。”
“陛下,朱大人所言雖然合符我朝律法,然凡事皆有時效,祖宗之法雖好,卻不可全部照搬,正所謂因時制宜。今陛下剛登龍位,日理萬機,依照我朝禮制,鹹淳元年正月內需要重新核准朝中三品以上大員,使各院,部,省等府衙能夠正常運轉,這些方為陛下當下之大事,陛下萬不可本末倒置,而宗親之中並無可選之人,賈大人乃是先帝託孤之重臣,一向忠於我朝,忠於陛下,實為不二之人選,況且我朝仁宗時,也有包拯受皇命審李妃案之先例,等賈大人調查清楚後,向陛下稟報,屆時再由陛下定奪即可,陛下三思。”
翁應龍的這番話說得是有理有據,我知道這翁應龍是賈似道的哼哈二將,在中書省擔任堂吏時便投靠賈似道,一直頗得其信任。對於此事的最終結果一定是不了了之,我稍事片刻道:“翁愛卿言之有理,此事就這麼定了,望師臣早日查清以寬朕心。”
賈似道作揖道:“陛下放心,臣自當盡力。”
我暗自留意了下反對賈似道之人,以六部居多,而中書省,樞密院則幾乎無人反對,看來這二個凌駕於六部以上的核心部門裡盡是賈似道之人。
“好,此事煩勞師臣了,馬廷鸞。”
“臣在。”
“今吏部尚書暫缺,你會同吏部侍郎於二十五日前將三品以上官員名錄上報給朕,如有空缺者各位可於二十六日前提名,二十七日朝會時朕與大家一起討論,待朕最終核准後於二月一日公佈於眾。”
“臣遵旨。”
“馬愛卿,你新年所提大赦天下一事,朕近日反覆思考,不予採用,只需著刑部重新核實重案。”
馬廷鸞道:“臣遵旨。”
“眾位愛卿,有本上奏,無本退朝。”
新年第一天上朝,我以為大家都無心在此,和後世一樣,過完十五才會慢慢收心工作,正待小七即將宣佈退朝時,卻聽那賈似道上奏:“臣賈似道有本上奏。”
“師臣,請講。”
“陛下,恕老臣直言,陛下此次外出省親,實是過於大意,只帶百名護衛前行,才給那蒙古人造成機會,趁機行刺,此事顯然不當,臣提議,日後陛下再有外出,由臣安排禁軍護送,以保陛下安全,陛下之龍體牽涉到我朝江山社稷,萬萬不可大意了。”
“禁軍?”
“正是,京中一帶及周邊共有八萬禁軍駐守,完全可以保證陛下出行之安全。”
我忽然想起了歷史上的一段記載。
一天,正要舉行祭祀大禮,突然下起傾盆大雨,管皇帝馬車的官正是宋度宗寵愛的胡貴嬪的父親胡顯祖,胡顯祖建議乘小車回宮,度宗不敢輕舉妄動,說:“先問問賈丞相吧!”胡顯祖急於回宮,哄皇帝說:“丞相已經答應了。”皇帝便匆匆回宮。過一會,雨過天晴,賈似道以為皇帝會來主持典禮,不想皇帝已經回宮,頓時大發雷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