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李自成:貴人識得額(é)?張獻忠:七殺碑!李治:關我屁事?!
妖怪不好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3章 李自成:貴人識得額(é)?張獻忠:七殺碑!李治:關我屁事?!,大明朱棣:爹,你咋沒死啊?!,妖怪不好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並沒有開啟成長之路,有些緊張也能理解。
橫向對比之下。
在李自成身邊站著的這位遊俠,雖然年齡也是二十出頭,但是從外表來看倒是顯得沉穩許多,主要原因在於這哥們讀過幾年書、參過軍,還差點被軍法從事,也算是經歷過生死。
最後淪為遊俠(流浪漢),四處飄蕩。
但同樣是眼神中透著懼意,悄摸著打量著四周景象。
有道是,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
龍袍這玩意,就算從來沒見過,那還是在說書的嘴裡聽過的,多看幾眼還是能分辨出來,更何況有這麼多穿龍袍的,膽小的直接就屁滾尿流了。
而且這種奇異的穿越之法,亦是令他們心驚膽顫,明明上一秒還在垃圾堆裡跟狗搶吃的,下一秒就出現在這等地方,豈能心中不驚駭。
這位遊俠,名為張獻忠,亦是明末清初大起義的核心人物之一,與李自成齊名,東成西就。
縱觀張獻忠這一生的經歷,能夠驚奇發現,兩人的經歷竟是極其之相似。
兩人都是陝西人,也就是老鄉,都是窮苦出身,都是響應大起義,都是在發家後投入了第一代闖王高迎祥的麾下,都是差點被朝廷平叛軍給乾死,都是死灰復燃起了家,一個殺入明京建立了大順政權,一個取得了蜀地天府建立了大西政權。
當然。
如果是要從後世名氣上來說,張獻忠這個名字比李自成的知名度要低很多很多。
畢竟,李自成那是正兒八經的闖王。
而闖王這個稱號,那就是農民軍領袖的代名詞,是天下義軍的共主,跟元末的小明王屬於同一個概念,並且李自成最後攻入了大明帝京順天府,從象徵意義上滅了大明王朝。
而自從第一代闖王高迎祥掛了之後,眾骨幹推李自成為新闖王之後,張獻忠就選擇出去單幹了,並且一直都與李自成不對付。
不過礙於自身實力的原因,張獻忠也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明白自己已經無法與李自成逐鹿中原。
所以。
張獻忠在湖廣長江流域接連打了幾年遊擊之後,尤其是被左良玉幹了幾次之後,毅然而然的帶著六十萬起義軍入蜀,割據一地當起了土皇帝。
說起左良玉,更是讓張獻忠氣憤不已,每次左良玉被李自成揍了之後,就會來揍一頓張獻忠洩憤。
而提及張獻忠這個名字,最有名的得屬七殺碑: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緣由如下。
李自成的大順軍敗了之後,清軍便是開始著手入蜀,著手剿滅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而這個時候的張獻忠則是突然魔怔了,莫名其妙的開始在蜀地玩起了血色恐怖。
從各種各式的記載來看,關於張獻忠在蜀地究竟殺了多少人,至今依舊是個未解之謎。
有說殺了六個億(純屬扯淡)的,有說把蜀地九成百姓都屠光了的,也有說殺了幾百萬的,也有說幾十萬的,也有說張獻忠壓根沒有進行過屠殺,一切都是清朝的辮子刻意抹黑。
關於張獻忠屠蜀這件事的真假定論,自從辮子朝沒了之後,近現代已經吵了上百年,至今依舊沒有一個定論。
從各類史料來看。
南明小朝延的文人,把張獻忠和張獻忠麾下的部系一分為二:這幫南明的文人是這樣說的,在蜀地屠人食人的是張獻忠和搖黃軍,聯合南明抗清大義的,是張獻忠的部下孫可望和李定國,而加重蜀人滅絕的,則是清兵在平定期內乾的。
也就說,是清兵屠的蜀。
再看清朝辮子的說法是:張獻忠及其部下,以及南明軍因為沒有了糧食,所以共同屠蜀,共同食人,他們大清那會還在屠宰場的外圍,根本不可能參與屠殺,後來反而是平定和重建者。
總結一下,清朝的辮子是為蜀地百姓帶來光明和希望的和平使者。(這也是明史的觀點,畢竟勝利者才有話語權)。
而近現代的觀念則是:李自成、張獻忠推翻了萬惡的封建明朝,是推動歷史程序的時代領袖。至於在蜀地屠人和食人的,只是不受控的張獻忠部下的搖黃軍,以及南明軍的李調燮曹勳等小軍閥,蜀地人口的滅絕是封建王朝罪惡下的必然規律,萬惡的舊社會,除了農民,其他都負有責任。
觀念概括下來,這事和張獻忠無關。
說法不一,各有道理。
誰屠的蜀人已經搞不清了,其中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也已經是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