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就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7部分,三國大教皇,不是就是,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壽春。徐州境內關羽現還有兩萬教會衛士,可前往支援壽春,但相對與孫策五六萬人的軍陣規模,關羽怕力有不逮,遂向欒奕求援。
聞知此訊欒奕急的滿嘴冒泡,暗自埋怨:“老戲啊老戲,我的老友,你把縱橫家那套遠交近攻用到我身上這是想要我的小命啊!”
方今官渡這邊與袁紹的戰事正深陷焦灼。袁紹兵馬足足比欒奕多出五萬有餘,以微弱兵量對抗袁紹已是不易。更讓人焦慮不安的是,呂布、郭嘉所在的青州也不安生,袁紹之侄高幹正在青州北部黃河岸邊集結兵馬,一副蠢蠢欲動的架勢。為此,郭嘉兩日內送來三封告急文書,請求欒奕派兵支援。
青州、豫州到處都需要用人,欒奕哪裡抽得出那麼多兵馬。只得給郭嘉和關羽傳信,介於當前緊張的局勢,二人可臨時招募兵勇充入,能徵多少是多少。所需軍資糧餉可以借貸的方式從地方教堂支取,待戰事結束在想法歸還。
為了幫兩位兄弟徵兵,欒奕還特意在新一期的《聖光報》上刊載了《聖教徵兵令》號召教區全體百姓攜起手來,加入聖教大軍共抗強敵。
一時間響應者雲集,郭嘉、關羽在三日之內各募得一萬大軍,青州方面局勢得到有效緩解。但是長江北岸仍面臨孫策的巨大挑戰,新兵太多有損戰力,恐怕難以力敵。
保險起見,欒奕從牙縫裡擠出七千人馬,拜太史慈為主將即日啟程支援豫州。如此一來,關羽的總兵力便可達到三萬七千之數,若無差池足可將孫策的五萬大軍堵在長江以南。
隨著徵兵令的下達,教區四州的天空頓時被戰爭的霧靄籠罩,沒過幾天安生日子的百姓們又變得人心惶惶起來,生怕哪天袁紹的鐵蹄會踐踏到自己的家鄉。
這個時候教堂的牧師們發揮出他們的職能,在禮拜日和定期的教會活動中向百姓們宣傳聖教大軍的強大,藉此安撫百姓,並告誡百姓,唯有萬眾一心才能抵擋住敵人的侵略,號召百姓出錢出糧為聖教獲得戰事的最後勝利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教區的鄉紳富賈們慷慨解囊,給教會捐獻了海量的銀錢和軍糧,保證了青州、兗州、豫州十數萬教會兵馬糧儲充裕,餉銀充足。在很大程度上免除了欒奕的後顧之憂,不必像歷史上官渡之戰中的曹操那樣受糧草不足問題困擾。
但是,由於孫策忽然加入戰局,欒奕頓時變成三面受敵,壓力不可謂不大。
針對這一局面,欒奕一度想暫時撤出官渡,讓盧植領兵把手許昌,自提教會中央軍先去支援壽春,待擊潰孫策再返回許昌支援。
這一想法一經提出,立刻遭到荀彧的強烈反對。荀彧道:“孫策此來雖氣勢洶洶,究其實質不過是響應袁紹南征,與之形成包夾之勢罷了。遂此戰的重點不在孫策,而在袁紹,只消打敗袁紹,孫策不戰自退。”他還說:“彧竊以為,袁紹率軍集結官渡,其卒倍與我軍,又有孫策響應欲與教主一決雌雄。此時教主切不可露怯,若露怯意必為所乘。彧觀袁紹,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不足以城大事。今其兵雖眾而不能用,以教主神武明智,何向而不濟?只消暫待時機,以奇計克之便可一戰而定。至於壽春那邊,不如放手交給關刺史和賈文和,以他們之才足可將江東大軍堵在長江以南。”
欒奕對荀彧所說很是贊同,遂從其言繼續駐守官渡,將壽春全部託付給關羽。同時絞盡腦汁思索破敵奇計。
就在這局面萬分緊張的關鍵時刻,欒奕終於迎來了近一個月內唯一的好訊息——駐守在河邊的探馬來報,河邊村民發現一夥為數二十餘人隊伍趁夜色渡河而來,便懷疑他們是敵人派來的細作,遂組織民兵把他們給抓了起來。
抓入村中教堂之後,其中為首一人自稱許攸,說有要事稟報教主。
當地神僕起初不信,見他信誓旦旦才將此事報入官渡大營,請教主定奪。
欒奕一聽許攸南來,頓時大喜。當即讓黃忠點齊五千兵馬,隨他一同到河邊迎接。
少頃,急促的馬蹄聲在官道上奏響,欒奕一路飛馳趕赴瀕臨大河的望山村。及至村前,遙遙便見村口站了一圈人,其中有的人他認識比如許攸以及十多年未曾得見同鄉——辛評兄弟,還有那年荀府家宴上有過一面之緣的荀堪。
原本,欒奕還以為許攸獨自過的河,沒想到與他同來的還有那麼多賢達。他立刻猜出了辛評、辛毗、荀堪此次過河的目的,顯然……他們是來投效自己的。思及此處,欒奕不由露出了興奮的笑容。離村落老遠便飛身下馬,撩起衣襟,大踏步向村口跑去,邊跑邊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