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圈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部分,三十而立的金科玉律:畢業5年決定你的一生,圈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到了正式畢業的時候,我已經成了公司的部門主管。在很多同學和周圍的朋友看來,已經很不錯了。
我面臨著一個選擇:是在這個熟悉並且已經遊刃有餘的地方留下來繼續往上升,還是到一個陌生但野更寬、平臺更高的大型企業發展?
有人勸我留下來,這裡既是我的轉折點又是一個新起點,前途很美好,至少可以看得見,找到這麼一份工作不容易。他們認為,這裡的空間已經夠我折騰了,積累了兩年的關係,同事、領導、客戶都很熟悉了,放棄很可惜。
我內心一直在掙扎:周圍很多同學都還沒有找到工作呢,我卻尋思著換地方,是不是太不珍惜了?萬一辭職後找不到更好的地方怎麼辦?
剛好,那年的6月,一個客戶在我當時所在的公司代理了幾個產品,他想在當地舉辦一系列推廣活動,就委託我幫忙——這樣,帶著一大堆資料,我坐上了前往貴陽的火車。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我在貴陽幾處推廣地點來回奔波。客觀地說,幾個產品都不錯,當時也請了貴陽的幾位名人前來撐場面,但是,產品的推廣情況卻不是特別好。我們有點兒懊喪,也有點兒想不明白。
回京後,我跟在貴陽認識的一位電臺主持人聯絡,聊起了這件事。他說了一句話,讓我突然明白了:“你們的產品是不錯,不過公司名氣還不夠,因此對顧客的吸引力也就不夠了!”
我想了想,的確如此。在北京,我所在的公司不過是很普通的一家,到了相對偏遠的貴陽,就更沒人知道了。對於我來說,在這裡的發展雖然還有一定的空間,但這個就像是金字塔,越到上面,好職位越少,競爭也越激烈,真正能給我的東西也會越來越有限。
想通了之後,我就向老闆提出了辭職。讓我感動的是,他沒有生氣,反而說了這樣一句話:“不能留住你是很遺憾的,不過你能有更好的發展,我很高興!”
於是,我進了一家大型企業。這是一次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改變,我更規範、更完整的職業化修煉就從這裡開始了,我的人生走向了更大的舞臺,我的發展也擁有了更大的空間。
其實,那時我對自己的職業規劃並不是特別清晰,一樣是邊走邊看。現在想想,我當時所在的公司雖然不錯,但後來去的那家大企業對我來說更有意義,因此,積累了幾年後跳槽,應該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不能只有小空間,職場需要大平臺(2)
NO2.一定要清楚你在什麼階段要什麼
1981年,潘石屹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石油學院錄取。1984年,潘石屹畢業後被分配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經濟改革研究室工作。在那裡,他的聰明和對數字天生的敏感博得了領導的賞識,並被確定為“第三梯隊”。
有一次,辦公室新來一位女大學生,對分配給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當潘石屹勸她湊合著用時,對方非常認真地說:“小潘,你知道嗎?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輩子的。”就是這不經意的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潘石屹:難道我下半輩子將與這套桌椅共同度過?正在思變的時候,他邂逅了遠在剛剛開放的深圳創業的一位老師。他決定改變自己的命運。
1987年,潘石屹變賣了自己所有的家當,毅然辭職,揣著80元錢去廣東打工。不久,他來到海南,和朋友合夥開公司,開始了經商生涯。一番辛勤努力,潘石屹迅速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1993年,潘石屹在北京註冊了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任法人代表兼總經理,開始了在北京房地產界的打拼,最終成為北京地產界的大人物。
小企業看老闆,中企業看制度,大企業看文化。當一個企業只有幾個人時,靠的不是管理,也不是文化,而是老闆的魅力和員工的能力;當企業發展到上百人時,單憑老闆的魅力已經不行了,需要企業的制度來管理;到了幾百人、上千人甚至更大規模時,老闆的魅力、制度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侷限性,這就需要企業文化。對於個人來說,在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成長方式,所以一定要清楚你在什麼階段要什麼!
NO3.繼續爭取,就還有更大的空間和更高的平臺
一位企業家為一群商學院學生講課。站在那些高智商、高學歷的學生面前,他說:“我們來做個小測驗。”他拿出一個1加侖的廣口瓶放在桌上。隨後,他取出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仔細地一塊塊碼進玻璃瓶裡。直到石塊碼到了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問道:“瓶子滿了嗎?”所有學生回答道:“滿了。”企業家反問:“真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