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的出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部分,大嶽傳,蝴蝶的出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縣東南,不過兩個時辰的路程,一家三口和睦美滿,令路上行人見羨。

日近正午,一家三口下了官道。走在鄉間土路上,小五遠遠就看到家門前的一棵大樹,面露欣喜,遙指教子:“雲兒,這是我們家的大槐樹,每到春天,槐樹長花,其味甘甜,你的太婆婆最愛吃。爹爹幼時,時常攀樹摘花,侍奉你的太婆婆。你日後也要如此孝順爹孃,曉得麼?”

“曉得!”年僅三歲的嶽雲一知半解,卻乖乖點頭。太婆婆是民間對祖母的稱呼,嶽雲的太婆婆便是岳飛之母姚氏。

小五夫妻離鄉已有三年,又添了幼子,但田間幹活的鄉人還是認出了他一家,紛紛熱情招呼。

這回是真正的到家了,小五胸中暖流翻滾,叫兒子跟這些看著自己長大的鄉親一一稱呼問候,嶽雲清脆的童聲為這片凝重古老的土地平增了無限生趣。

不知不覺近了家門,小五打量著縈繞著兒時記憶的蓬門篳戶、茅茨泥牆,心底充斥著遊子歸家的激動,抱著兒子翻身下騾,又將渾家扶下車,攜妻帶子,直奔半掩的柴門,隔牆便嚷:“爹、娘!不孝兒回來了……”

當晚,岳家朝南的正房廳堂,一張不大的四方素木桌,置上只在年節期間才加罩的圓桌面。為了給幾年不見的兒子接風洗塵,老母親姚氏親自下廚房忙碌,五兒媳婦則在廳房間穿梭端菜,桌上已擺好各色碗碟,裝滿了鄉野時蔬,以及湯餅、麻油煎餅、*餅之類農家主食,還有一盆小米粥,最後端上的是一盆四喜大肉丸,應了閤家團圓之喜。

小五的家境在鄉里屬於中下,父親嶽和是典型的河北農民,為人忠厚純良,勤勞本分,樂於助危濟難,原本有上百畝自耕田,只因連逢災年,收成銳減,又要賙濟貧苦的鄉鄰和逃荒乞食的災民,不得已典賣田地以度難關,至今只剩薄田幾十畝,尚能自給自足。

小五的母親姚氏更是身具傳統美德的賢妻慈母,溫婉恭良,勤儉持家,她與嶽和成家後,先後生了四子都夭亡,生下小五時已是中年,取名岳飛,小名五郎,後來又生下六郎嶽翻,加上已經嫁人的大女嶽紅,雖不算人丁興旺,也是兒女雙全。

嶽和夫婦雖只兩個兒子,卻無任何嬌縱,鞠育嚴教,以身作則。是以,當小五成家後,在家裡並非不能負擔的情形下,也聽從父母之命,帶著新婚妻子獨自出去謀生,以鍛鍊自立的能力。

小五兄弟自幼就從父母身上學到了淳樸無華的品質,吃苦耐勞,孝義熱腸,為鄉里稱道。倆兄弟唯一不同的是,小五喜愛讀書,小六卻一見文字就頭疼。

那時節,農家子弟讀書,並非有科舉登第的幻想,卻是為了看懂官府賦役榜貼之類的文字,略通文字既可。至於像小五這樣視書如渴的,卻是異類了。嶽和從一個農人的角度,自然不贊成五郎的不務正業。只有姚氏理解兒子的大志,給了他最大的支援和鼓勵。所以小五和母親的感情最深。

開飯前的當兒,廳堂內的嶽和抱著孫兒又逗又弄,享受天倫之樂。小六早早地坐在桌前,口水直流地盯著平時難得一見的豐盛菜餚。小五則跑到了廚房幫母親燒火,這是他小時最愛的一件事,因為可以藉著爐灶的火光,在滿屋蒸飯的香味中,溫暖而安心地看書。

“五郎,快去吃飯吧,你弟弟一定等急了。”站在灶前做湯的姚氏,慈祥地掃了離家太久的兒子一眼,他真長大了,甚至,她能從他孝順的目光中看到一種從未有過的鋒芒。

知子莫若母,姚氏隱隱猜到兒子這三年的經歷遠非他說的那樣簡單,不過,既然他不願說,做母親的,當然相信自己的兒子,他,一定不會走上歪道的。

“娘,你也一起吃吧。”看著老母親因日夜操勞而佝僂的身影,小五情不自禁地央求道。按規矩,無論貧門富家,女人都是不能和男人上一個桌子吃飯的,自古亦然,通讀古書的小五不是不知道,但那一段不為人知的闖蕩生涯改變了他很多固有的認知。比如,書上的東西並非都是正確的,像那兵法,就不能拘泥死守;再如,那女真人的男女,不分尊卑共食共娛固然不妥,但漢人的一家之中,養育子女、奉獻最大的母親卻只能守在桌邊、吃些殘羹剩菜,這又是哪個非娘養的古人定的破規矩!

“傻孩子,為娘有你這句話就知足了……”姚氏依舊像對待幼時的五郎那樣拍拍他的頭,這個孩子天生至情至性,她反怕他日後在這一點上吃大虧。

大桌上,岳家祖孫三代的男子聚齊,見父親一動箸,小六就將瞄好的一顆大肉丸掐進自己的碗裡,他才滿十六,正是長身體的年紀。

小五也夾了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無限花錢系統

兩斤滴龍蝦

在綜漫世界收集庫洛牌

嫋嫋紫鹽

樂傾希gl

別克陸上公務艙

迷失時空

緋之舞

一嫁再嫁,罪妃傾天下

貓的回憶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