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門小書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50章 朕將建千座學校,教十萬讀書人,教育要與朝臣仕途掛鉤!,朕非漢廢帝,凌波門小書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翌日的辰時,劉賀正在溫室殿中,等待張安世等人的到來。
這十幾日來,隨著中朝和外朝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連帶著持續了許多年的朝議成制也有所改變。
因為如今能參與議政的中朝官只剩七個內閣大學士,他們又總在內閣值房上衙,所以小朝議就沒有必要存在了。
劉賀如果有事要與他們商議,可以直接下詔將他們宣到溫室殿,或者親臨內閣值房,這樣反倒更便捷許多。
至於形式大於內容的大朝議,則從十日一次,改成了一月一次——甚至連這唯一的一次,也有可能被臨時取消。
走過場的事情,能免則免,劉賀既然已經掌握了大漢的朝權,就需要再借助大朝議來讓朝臣措手不及了。
或者說,大朝議是一件武器,不能次次使用,唯有到最艱險的時候才能再次召開。
雖然大朝議和小朝議都減省了,但是不代表劉賀從此就深居宮中,再也不見外朝官了。
恰恰相反,他想了另一個辦法。
孝武皇帝給外朝官加中朝官的本意,其實是讓外朝官能夠更方便地出入宮禁——不必時時向衛尉寺請符節。
說到底,中朝官只是一個能夠隨意通行宮門的身份而已。
於是,劉賀另闢蹊徑,想了一個替代的辦法。
因為未央衛尉寺掌管宮禁之事,屬官出入宮門非常方便,所以劉賀增設了一個未央宮行走的虛職,作為加官。
他給所有九卿二府、列卿及自己信任的朝臣都授予了這個加官,這些人進出宮禁就方便了許多。
劉賀平日若是想讓朝臣來溫室殿議政,只需要提前下詔,朝臣們無需其他的手續,就可以暢通無阻。
除了進出未央宮的便宜之外,未央宮行走的這虛職就再也沒有別的特權了,與以前的中朝官不可同日而語。
今日,劉賀除了要召見內閣大學士之外,還召見了四個外朝官。
四人分別是太常蘇武、光祿勳龔遂、太學令王式和大將作禹無憂。
除了禹無憂之外,其餘三個人的年齡都不小了,蘇武六十四,龔遂和王式都超過七十了。
這三個人加起來足足有二百多歲,不管放在哪一個時代,都算是高齡了。
劉賀非常想讓朝堂上多一些年輕人,但是卻也知道急不來,至少還要再等等。
辰時的鐘聲傳進了溫室殿,侍中樊克匆匆忙忙地從殿外跑了進來。
“陛下,太常和光祿勳他們幾人已經快到了。”樊克恭順地奏道。
“哦?朕到殿門去迎一迎他們。”劉賀說著,就與樊克一同來到了殿門處。
在溫室殿外值守的仍然是一屯的昌邑郎——他們是未央宮僅剩下的郎衛了。
至於羽林郎和期門郎,他們不再負責殿中的值守了,全部換成了兵衛,這樣更好統一管轄。
當然,劉賀還有另一層擔憂——他此時並不完全信任羽林郎和期門郎。
畢竟這兩個郎衛被霍氏子弟把持太久,雖說留在長安城的那部分郎衛並未參與造反,但安知沒有漏網之魚呢?
但凡有幾個昏了頭的餘孽想要為霍氏報仇,那麼劉賀將他們留在身邊無異於行險,說不定哪天人頭就會搬家。
在沒有完成對漢軍的改制之前,劉賀最能信任的還是自己從昌邑國調來的昌邑郎。
這就是“新軍”的好處,沒有任何的歷史負擔,自然最值得劉賀信任。
劉賀看著如雕塑一般站在廊下的昌邑郎們,他心中突然開始盤算另一件事情了。
漢軍改制恐怕也要提上日程了。
庠學制、科舉制和裁定通行經書,這三件事情一旦敲定,就要立刻著手改制漢軍的制度了。
要預防某些人的反撲。
離趙充國率部從杭愛山撤回北地郡已經三個月了,烏孫國方向上很快就會傳來訊息的。
去年出征匈奴的大軍明面上是五路,但實際上出塞的人馬卻是六路。
還有一路就是已經被人們遺忘了的常惠——與他一同出塞的還有二十個昌邑郎。
常惠和昌邑郎的職責是協助烏孫軍隊反擊匈奴。
如果歷史不發生改變的話,常惠和昌邑郎們會帶領烏孫取得一場前所未有的勝利。
說不定捷報已經在來長安的路上了,說不定常惠和那二十個昌邑郎也快要歸漢了。
當然,不一定是二十個,也不知道有幾個昌邑郎在戰場上以身殉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