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門小書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3章 和朕打擂臺的賢良文學們(求訂閱),朕非漢廢帝,凌波門小書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賀即位一來,從來沒有在朝堂之上,看到如此喧譁的一幕。

他說罷這番話,仍然站著,用那種裝出來的懵懂的眼神看著眾人。

看起來是不知所措,實際上是在暗中觀察眾人的反應。

誰會是第一個站出來,和自己唱對臺戲的人?

很快,劉賀就注意到了。

霍黨們很謹慎,全都看向了霍光,而霍光不知為何,踱步走回了自己的榻上,默默地坐了下來。

似乎在迴避,又似乎把劉賀一個人留在殿上等到風雨的洗禮。

這個行為,頗值得玩味。

看來,這風雨註定很大,連霍光也要避其鋒芒。

劉賀猜得大差不差,霍光對給孝武皇帝上廟號的事情有想法,但是不敢有行動。

俗稱,有賊心,沒賊膽。

而趙充國、張安世和劉德等人則神情平靜,似乎也沒有反對的跡象。

他們是朝堂上的實幹家,且不說都有懷念孝武皇帝的想法,縱使是認為孝武皇帝有過錯,他們也更看重孝武皇帝為大漢定下的功勞。

更別說,孝武皇帝對他們都有知遇之恩。

在朝堂上,坐立不安,真正如喪考批的,是那一群以賢良文學為名,被察舉到朝廷當官,但卻又無太多真材實學的“虛官”。

賢良文學是察舉制度的一個科目。選拔的是那些“敢於直言,不懼進諫”的人。

董子提出“天人感應”之說,認為各種災異都是上天對帝王的譴告,一旦有災異降臨,就表明帝王有過,必須要進行自我檢討。

此時,就應該下詔求賢,徵求意見,匡正過失。

而求的就是這賢良文學。

歷年察舉出來的賢良文學出過不少有名的官吏,但是更多的都是一些不能“實幹”的經學家。

因為常年埋首故紙堆,所以他們在經學上的造詣很高,卻不能實幹,只能填充在一些不重要的職位上。

博士、諫大夫、中大夫……是大多數賢良文學的最終歸宿。

平日上奏的機會不多,只有在朝中重臣需要引經據典的時候,才會出來應和幾聲。

在朝堂上屬於可多可少的擺設。

因為這些賢良文學不掌握實務,那麼就更要維護名義了,如果連此事都不維護了,那麼還要他們這些擺設做甚。

劉賀看著那些低頭竊竊私語的官員,並沒有阻止他們的行為,而是任憑他們議論,任憑他們的想法逐漸發酵。

以逸待勞,劉賀只要等著就是了。

不多時,一個坐在王吉對面的老人站了起來。

王吉是未央衛尉,是九卿的末位,在他前面的是長樂衛尉範明友。

而站起來的這個老人不是別人,正是長信少府夏侯勝。

長信宮是太后住的寢殿,所以此官本應該如同少府樂成一樣,專門負責長樂宮的一應事務。

但是皇帝總有,太后卻常缺,單獨設定長信少府非常不划算。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虛職,品秩上和九卿一樣,但是沒有任何的實權,連府衙都沒有。

最適合安插夏侯勝這種不能實幹,只能讀經的老儒。

看著夏侯勝站了起來,劉賀不禁輕蔑地笑了笑。

等的就是你。

劉賀突然還想起來了,這長信少府的孫女還是自己“未過門”的婕妤。

硬要算起來,還是自己的爺爺。

“老臣夏侯勝,有事要奏!”

“哦?是長信少府嗎,您是朝中的老臣,不必拘禮。”

夏侯勝年過七十,此楊敞還要老上幾歲,但是身體不錯,走起路來虎虎生風,讓劉賀誤以為看到了王式。

“老臣不同意給孝武皇帝上廟號!”夏侯勝仗著自己年齡大,倚老賣老,直截了當地說了出來,沒有一點的委婉。

“哦?長信少府有何高見?難道認為朕剛才對孝武皇帝的評價有誤,還是本就認為孝武皇帝不是明君?”劉賀也沒有任何的躲避。

夏侯勝是一個固執己見,視名節為根本的老儒,他絲毫不懼地說道:“我大漢歷代先帝,都是明君,但並非是明君就可以上廟號的,昔日在賢良文學會議上,眾賢良文學就已經對孝武皇帝的功過是非做了評定,孝武皇帝不宜上廟號。”

“哦?賢良文學會議,朕倒是有所耳聞,在那賢良會議上,果真有人認為孝武皇帝過大於功嗎?”劉賀假裝不明白地問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捕快從喝酒開始

百里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