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部分,新時代中醫文化隨筆,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是藥體。藥的體質不同,功用也不同。萬物相通,中藥表現尤為突出:
根(苗)主升;梢(尾)主降;頭(身)主補;莖主通利;枝達四肢,主表散;葉屬陽,發生,主散;花屬陰,成熟果實,主補;子(種子)主降,兼補;仁主補,又能潤利;蒂主宣;皮主表散,能降火;肉主補;汁主潤利;油主潤燥;中空者發表兼通利;內實者主攻裡走下;通者能行氣;輕浮者能升;厚重者能降;乾燥者能去溼;溼潤者能去燥;滑膩者能利竅等等。
二是藥色。藥色即青、紅(赤)、黃、白、黑等色。根據五行歸屬,青入肝、膽;紅(赤)入心、小腸;黃入脾、胃;白入肺、大腸;黑入腎、膀胱等。
三是藥氣。藥有羶、臊、香、腥、臭等味道。根據五行歸屬,羶氣入肝;臊氣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臭氣入腎。又如香能通氣,能疏散,能醒脾陰,能透心氣,能和五臟等等。
四是藥味。藥味有酸、苦、甘、辛、鹹、淡等味道。酸味入肝,走筋膜,主收斂,能收緩,能收溼,能斂散,能斂熱,能束表,能活血;苦味入心,走血脈,主通瀉,能堅脆,能燥溼,能直行,能降下,能通瀉,能去垢,能解毒,能開導,能養血,能補陰;甘味入脾,走肌肉,主和緩,能補陽,能補氣,能上行,能發生,能舒急,能潤腸;辛味入肺,走皮毛,主疏散,能散結,能驅風,能橫行,能利竅,能潤燥;鹹味入腎,走骨髓,主軟堅,能凝結,能下沉;淡味入胃,主下滲,能滲洩,能下行,能利竅。
以上辛、甘、淡屬陽,出上竅,發腠理,實四肢;酸、苦、鹹屬陰,出下竅,走五臟,歸六腑。
五是藥形。根據其為何物而歸入陰、陽、木、火、土、金、水等分類中。
六是藥性。即藥物的寒、熱、溫、涼、清、濁、平等。
七是藥能。即升、降、浮、沉、定、走、破等藥品的能力,詳見藥氣和藥味的介紹中。
八是藥力。即宣、通、補、洩、滲、斂、散等藥性的能力。宣可去壅(臃);通可去滯;補可去弱;瀉可去閉;輕(虛)可去實;重(實)去怯;滑(膩)可去著;澀可去脫;燥(幹)可去溼;溼(潤)可去枯;寒可去熱;熱可去寒;雄可表散;銳可下行;和可安中;緩可制急;平可主養;靜可制動等等。
2006年10月25日於北京 。。
19·脈診
中醫文化隨筆19·脈診
關於中醫師脈診,中醫認為首先要做到守神(治神)。《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持脈有道,虛靜為保。”大意是說,脈診是有門道的,技術保證就是一定要注意守神,保持內心的虛靜。
那麼具體講,如何保持虛靜呢?《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大意是說,一般的醫生診治疾病只是現治病的形式,而高明的醫生診治疾病則注重守神。另外還提到,“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大意是說,一般的醫生診治疾病只注重肢體,而高明的醫生則重視內心對病情診療的資訊接收和處理(機),無論是資訊的接收還是資訊處理,這些妙用的產生都是因為自己治神守空的原因。守空就會隨緣而生妙用,內心清靜而體會到事物的微妙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診治疾病。
所以,我們在診脈時一定要沉下心來,用心去體察和總結,平時還要注意加強自己的守神修養,鍛鍊自己的守神能力(參見《中醫文化隨筆10·治神》)。
《黃帝內經靈樞·禁服》中提到了正常人的脈搏,指出:“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大意是說:人的寸口脈(手腕部動脈)主身體內部,人迎脈(頸部動脈)主身體外部,二者是相應的。一般情況下,正常人二者的脈搏表現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小就像引繩那樣。春夏的人迎脈較寸口脈稍微大一些,而秋冬寸口脈較迎口脈稍微大一些,這些也是正常的。反之,則是病態。
《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中提到了正常人的脈搏與呼吸的關係:“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rùn,餘)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大意是說,如果呼吸間有一次短暫間歇,而脈又跳動一次,那麼一呼一吸的時間內,脈就可以跳動五次。人呼吸偶爾有一次長吸氣,脈又會跳動一次,這樣,在人一呼一吸的時間內,脈搏動就在五次到六次之間,是正常範圍,此即“平人”(一般健康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