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月球上的交通工具
冷冷一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26章 月球上的交通工具,回到六十年代為國家添磚加瓦,冷冷一笑,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院長走後,覃校晨翻開檔案仔細閱覽外骨骼機器人的實驗資料。 外骨骼機器人被分為增強型和康復型兩種,他拿到的是可幫助使用者增強肌肉能力、減輕負荷,多應用於軍事及工業領域; 而生物工程實驗室拿到的是可輔助肢體運動障礙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多應用於醫療康復領域。 唐欣也不知道他們誰會先把外骨骼機器人研製出來,也只能等了。 也不是她沒時間,她們其實是想自己來研究的。 進入月球交通工具研究實驗室,實驗室裡不止有研究月球車,還有研究月球低空飛行器。 剛進實驗大樓,就可以看到一樓大廳裡擺放著前幾代的月球車和無人飛行器的展示樣品。 在九九研究院內的各棟實驗大樓的大廳裡,都擺放著這棟大樓裡研究出來的成果進入大廳就能知道這棟大樓內部在研究什麼領域。 月球車是一種靠電池提供能源的短途月面交通工具。 能夠在月球表面行駛並完成月球探測、考察、收集和分析樣品等複雜任務的專用車輛, 在實驗室裡的學名是“月面巡視探測器”,月球車被分為無人駕駛月球車和有人駕駛月球車。 各種無人型別的月球車都具備前進、後退、轉彎、爬坡、取物、取樣和在跌倒後能自行翻轉等基本功能, 無人駕駛月球車甚至具有一定的初級人工智慧特徵,如識別、爬越或繞過障礙物等。 只是無人月球車外形設計的很簡單,唐欣覺得它就像是藍星上的擺地攤賣烤腸的小吃車,看著還挺萌的。 無人月球車重約100千克,呈長方形盒狀,長1.5米,寬0.8米,高1.2米,周身金光閃閃,真的很像賣烤腸的小吃車。 由移動、導航控制、電源、熱控、結構與機構、綜合電子、測控數傳、有效載荷8個分系統組成。 利用太陽能為能源,配備上6個行走的輪子,具備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能力。 配備有全景相機、紅外成像光譜儀、測月雷達、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等科學探測儀器,可以把探測到的訊息傳送回38萬公里外的藍星。 但是實驗室裡設計的有人駕駛月球車就太醜了,唐欣覺得像沒有外殼的汽車,只設計了月球車的功能,完全沒有美感可言。 不過,唐欣也沒吐槽就是,只是提醒他們,“有人駕駛月球車可以多點設計感,現在的火箭運載力還是不錯的。” 實驗室裡的研究員聽到院長的提醒也是愣了一下,不好意思的笑著道,“這個是我們設計的樣品,只是先完成效能實驗,不過,外觀設計研究有了初步方案。” “月球車除了效能以外,也要凸顯出我們的華夏文明和傳統文化。”唐欣可不希望給國家丟臉。 陳耀陽見院長跟他們想到了一塊兒,也挺高興的,他解釋道,“您說的我們有考慮,也運用了,您先看一下我們的設計方案,若是可行,我們就按照這個方案繼續開展,若是不可行 我們就另外準備設計方案, 我們的載人月球車研製方案歷經多次調整,最終將華夏文明和傳統文化融入載人月球車的設計中,用“望舒之輦”命名載人月球車。” “在華國古代傳說中,望舒是為月亮駕車的女神,是指月亮,而“輦”是我國古代交通工具,你們是的設計是這個意思嗎?”唐欣覺得這個設計挺有趣。 華國使用車輛的歷史可追溯至夏朝的奚仲造車。 這就是院長知識淵博的證明,實在是令陳耀陽格外佩服,他滿臉笑容的道, “是的,在月球車的整體構型方面,我們的設計靈感來自於秦始皇兵馬俑出土的銅車馬的關鍵元素。” 他走到一旁的實驗臺上把設計稿拿給院長,“院長,您先看我們的設計稿,圖中以一對大尺度車輪來突出“輦”的關鍵特徵,覆蓋圓形穹窿華蓋。 大尺度車輛位於航天員座椅處,抬高了航天員座椅的高度, 不僅有效降低了航天員對抗充氣加壓航天服變形所需要的肌肉力量,而且開闊了航天員的視野。 車頂的華蓋提供了鋪設太陽能電池陣的結構,解決了科學儀器裝置長期供電的問題, 並且在為駕駛月球車的航天員遮擋月晝強烈的陽光輻照, 同時,還為車上裝置製造了陰影區域,從而降低了為抵抗月晝約128度高溫所實施的儀器裝置和電池溫度控制的難度。 此外,還提供了敞篷車所必須的防翻滾支架,以對航天員進行保護。” 唐欣拿著設計稿聽著他的介紹,不得不說,這個設計確實與眾不同,與其他國家設計的月球車的概念完全不同。 旁邊的陳耀陽還在繼續介紹他們的設計方案,“透過對月球車巧妙的摺疊和展開設計,既滿足了月球車搭乘月球著陸器到月球表面對尺寸和重量的嚴格限制條件, 還在月球車後部形成了一個面積較大的平臺,這樣航天員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可以用來放置科學儀器裝置和裝置以及採集到的月球標本,院長,您覺得這個設計方案怎麼樣?”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