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02部分,唐騎,瞎說唄,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龍驤鐵鎧軍來了!
鷹揚鐵騎也來了!
三支人馬,雖非大軍,卻盡是精銳!
炫兵於幽州的三個方向,耀武於燕冀之間!暫時雖未與晉軍爆發激烈的衝突,但它們的出現,已足以證明那個勢必轟動天下的“傳言”
契丹臨潢戰敗!
天策上京大捷!
只是一旬之間,漠北遠征軍南下的訊息,就傳遍了整個河北!
沒有人會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麼!
契丹敗了!
契丹真的敗了!
契丹徹底敗了!
完敗契丹之後的天策已經移師南下!
當初企圖拖天策後腿,結果沒有成功的石晉,這時鐵定了要面臨張邁的反噬之怒了!
而就在北征兵馬南下之際,一道檄文同時傳佈開來,這道檄文的出現,讓之前那道粗莽的檄文變成探路石般的前鋒,而這道被視作正章的檄文,則迅速打進了士林圈子,引發了中原士人的爭相抄誦!
其武功也煊赫,其文章也斐然!
文武雙途,並肩南下,直攻人心!
其檄曰:
偽晉主石敬瑭者,族本沙陀,而冒漢姓,其為人臣,趁李氏多難,不顧臣節,引胡入寇,遂竊據中原,而後裂金甌,割幽雲,面北而稱兒皇帝,使神州萬姓,為契丹禽獸之奴子奴孫矣,此舉國大辱,華夏亙古未嘗有也!
及其登極,心如虺蜴,性如豺狼,窮海內之民力,罄天下之資財,內以奢欲,外奉遼虜,苛政雜稅,不知其極。四海動盪,百姓萬號而不作一應,邊境有事,契丹一言而奉若金旨,乃興兵幽雲,助胡攻漢!契丹之掠幽薊也,石賊知之而不救,反設鉗制於諸邊,使我幽州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保,坐視萬家流離,屍骸蔽野,血流成河,而石氏略不憐恤,幽薊諸州,萬戶成空,千屍之坑,何止十數!其內殘外忍之性,窮之古今未曾見也。
石虜之罪,惡貫滿盈,人神所忌,天地難容!
今我大唐天策上將,視中原之民,久無所主,因天下之望,順宇內之心,爰舉義旗,以清暴虐。代罪弔民,法古用兵。將出生民於水火,以復漢家之威儀。
特移檄中原賢士曰:公等身居中原,承聖人之教,寄萬姓之命,文武官將,皆系漢家赤子,誰非炎黃之後?時勢所屈,委質虜廷,察其本心,非所願也。若能棄暗投明,共立除殘去穢之勳,無廢家國天下之義,爵賞之誓,同於山河。或臨陣改圖,以州路來歸者,不吝裂土;以邑鎮來歸者,度地紀勳;率兵來歸者,論其多寡授職;潔身來歸者,計材選用。若其眷戀窮途,歧路不返,王師定鼎之日,即助紂者見誅之時。
機不再舉,時不再來,佈告遐邇,鹹使聞知。
如律令!
這一回,是真正的兩河譁然!
這一回,是真正的天下震動!
(未完待續……)
第二八八章 河北儒林
天策大捷的訊息傳出,張邁的檄文傳下,從幽薊到河東,從河東到河北,從河北到洛陽,從洛陽到長安,無不譁然。
西都,長安城內。
這座大唐的首都,在李唐王朝滅亡後屢次改變名稱,但對安西舊部來說,這座城市的名字永遠只有一個長安!
自大唐中期以後,長安屢遭劫火,安史之亂就不說了,到了唐末,朱溫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大肆拆毀長安的宮殿、民居,套取建築用材運往東方,對長安來說這是一次毀滅性的變化,自此隋唐三百年所經營的首都變成一片斷壁頹垣,百姓流離失所,昔日光耀半個世界的超級都市變得空蕩蕩如同鬼城,五代的繼任者乾脆進行改造,廢棄了外郭和宮城,南閉朱雀門,東閉延禧門,西廢安福門,在原來長安皇城的基礎上改造成一座“新城”。
改造後的長安面積不及原長安城的十五分之一,隋唐時代的恢弘氣勢蕩然無存。
如今劉知遠就駐紮在長安城內,他為了防止天策對秦東的滲透,有意識地順勢而為,將將軍政分離開來,絲綢商道放在渭北收取稅賦,渭南重視軍事,因此長安的坊市更見蕭條,不再有國際行商的經過,只剩下能夠為駐軍提供生活所需的坐賈,城市的周邊縣鄉,無數百姓或因戰亂逃亡,或為謀生計而遷走,留下了大片空曠的土地,劉知遠也不設法招徠百姓,反而將所有荒地開闢成屯田,作戰部隊的訓練毫不放鬆。而輔兵民夫則受命耕種,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城中沒有娛樂,城外沒有廟會,使得魯嘉陵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