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70章 利民之政,季漢大司馬,周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徐庶朝著劉備長拜,說道:“稟陛下,中漢之末,貪官汙吏橫行,法度不得伸,庶唯持劍以報仇。今我季漢之世,豈能與中漢相同,臣請陛下免唐侃死罪,鞭撻三十以為治罪。”
司馬芝不知其故,撿起地上的奏疏,見上面方知劉備為何生氣。
楊儀毫不退縮,直面徐庶,說道:“陛下,益州、汶山雖有過,但唐侃口出怨言,有詆譭陛下之意。且明知陛下諱名,且故多用之。今若不懲處,豈不有損陛下之威。蜀人若知陛下不懲處,必而大漲威風,而後驕縱。”
孫邵蹙眉說道:“陛下之名,常可代稱。今不可不避,陛下不如改名。”
,!
“在這~”
“諾!”
正兒八經所避諱的皇帝名,多是在官方層次上,如秀才改茂才,莊侯改壯侯,亦或徹侯改通侯。
“怨言之罪可免,觸及陛下諱字之罪,豈能以三十鞭過之?”孫邵說道。
徐庶隨即起身,反駁道:“主簿唐侃所訟之事,是因我漢治政不嚴,且奏疏百上而不至中樞,故而因之生怨。此當是益州、汶山之過,及有司之錯。愚蠢之人,豈能誅之?”
劉備攤開奏疏,問道:“汶山郡守何在?可有都安縣長姓名?”
“尚書之所為,與貪官長吏有何所異?又或是尚書與小人有何大仇?不恤其情,而怪其罪。”
“陛下在上,徐江州安敢如此?”
“陛下仁德,今為便名,不如創字。我漢是為火德,陛下不如以火為旁,加於名旁。日後之君,多用僻字,以免令臣民不便。”霍峻說道。
兩漢避諱皇帝姓名之事,或有執行,或沒規定。不管是劉弗陵改為劉弗,或是劉莊避諱莊字,都是看皇帝喜好。
徐庶當即冷笑不已,對著楊儀罵道:“小人因公而生怨,不遠數千裡,從巴蜀之西陲至京師。其舍盡家財,風餐露宿,上告京師。今尚書不理其因,而因疏中怨言,欲下罪治之,豈為人臣之禮乎?”
“稟陛下,兩漢以來,天子之名可避,亦可不避。”
劉備忍著身上的不適,從榻上緩緩爬起。
憤怒消散的劉備,其臉色如常,問道:“不知仲邈、孔明,有何見解?”
孫邵看向榻上劉備,說道:“今下之事,還請陛下開口!”
“臣知罪!”孫邵尷尬道。
司馬芝話未說完,卻見劉備因憤怒而咳嗽。
半響之後,諸葛亮、霍峻、徐庶、孫邵、楊儀等尚書檯官吏,紛紛入殿,向劉備行禮。
劉備邊咳嗽,邊將奏疏扔到地上,大喘氣說道:“囂張之徒,安敢如此!”
諸葛亮持扇拱手,說道:“如中漢孝明皇帝莊,其臣班固修史時,曾將老莊之術,後改老嚴之術。然項莊、莊子等字未有避諱。陛下繼位以來,未有下詔,細規姓名避諱之事。”
“呵呵~”
劉備捂著腦袋,躺在榻上,說不了什麼大聲的話。
說著,劉備嘆了口氣,說道:“避諱之事,當是朕登基以來,最後一件利民之事。”
劉備嘆了口氣,說道:“朕姓名僅二字,學不了昭帝。不如學明帝,日後奏疏詔令,備字不禁,及有姓名連同者,方坐罪論處。”
劉備沉吟少許,說道:“今拜徐庶為御史大夫,執掌御史臺。派吏西巡,嚴查都安縣長瀆職一案。唐侃死罪可免,活罪難赦,鞭三十以為記罪。而後考其功績,酌情錄用為官。”
“陛下仁德!”眾人呼喊道。
(本章完)
:()季漢大司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