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3章 漢之所以興,季漢大司馬,周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姜維父子從洛陽拜謁曹丕之後,率使團行至關中,在山民的指點下,從商於之地南下,走小路間道,翻越山嶺,輾轉千里,順丹水南下,方至漢南郡。

因太守廖化下縣理政,則由郡主簿出面恭迎飢腸轆轆的使團。

廖化得知隴右使團到,當即趕回縣邑,設宴款待姜冏父子問候。雙方交談甚歡,興盡而歸。

其間,姜維偷溜出驛站,探訪漢南郡民間狀況,與他所料不差,因地處邊境之故,郡中百姓稀少。但由於臨近正歲,家家戶戶炊煙不絕。

未待姜維詳細瞭解,因其陌生面孔,當即被鄉人當作魏軍的斥候。待鄉人通報附近據點內的漢軍後,軍民齊出百餘人,前去抓捕姜維。

因出巡之故,姜維身未著甲,未佩馬槊長弓,身上僅一把漢刀。在面對軍民的圍捕下,姜維怕引起連鎖反應,不敢反抗,當場被軍民齊力抓捕。

被抓捕的姜維不論怎麼解釋自己身份,軍民都是當做細作的花招。甚至因太過聒噪之故,被漢軍士卒惡狠狠地抽打,警告他不要胡言亂語。但因姜維竭力證明自己身份,軍士最終上報郡守廖化。

廖化得知此事,帶上姜冏,一起前來辨認姜維。一番解釋下來,眾人盡釋誤會,這也讓廖化哭笑不得。

為了擔心自己壞了兩國邦交,廖化代手下向姜維道歉。姜維自知理虧,加上其心胸大度,則是與廖化言好。

雙方盡釋誤會之後,姜維方得知南漢御邊的軍事方針,即是為軍民一體化。邊境的百姓不僅是民,同是大漢監視邊境的斥候;士卒不僅是兵,同樣是負責耕作的百姓。

邊郡百姓不負責越境探查,尋常時候,他們耕作養家,兼負己方區域的動向,以及是否有陌生面孔潛入鄉中。如檢舉成功,郡縣會下撥大量錢糧賞賜,且有相應的配套政策,留住百姓,避免他們南遷腹地郡縣。

士兵雖駐守邊境,需要戒備與參加戰爭。但每名士卒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需要去屯田耕作,田畝所產出的作物,依照軍令除了上交軍隊外,部分可以自留,當做務農費。

以上這套邊郡的防禦體系,據姜維所瞭解,由名將霍峻所創。其率先在廬江皖城執行,而後被漢帝劉備所沿用,經多次修改,最終推廣到全國。

憑藉嚴密的御邊方針,曹操屢次南征,皆被漢軍提前所獲。漢軍發兵阻其於江北,令曹操終世不得南下。

當姜維瞭解完南漢的邊郡體系,不僅是讚不絕口,且還偷偷摘錄下來,準備吸收以為己用。

軍隊體系所覆蓋的內容非常廣泛,外至斥候、情報體系,內至後勤、補給體系。而兩國相爭作戰,依靠的就是由各個部門而成的軍隊體系。

次日,廖化在江水送別姜冏父子,派水師沿途護送使團至襄樊。

從漢南郡離開,姜維行至襄樊界,則是發現了與漢南郡既似非似的情形。漢水北岸的樊城與漢南郡相似,可以說是軍事化的社會;漢水北岸的襄陽城,更似為正常社會。

使團至襄樊時,正值臘月時節。百姓或祭祀祖先,或購買年貨,或往河中撲魚,各為生活而計。其間百姓雖說不富,但卻無菜色。且有夫妻嫁娶,孩童奔走嬉鬧之聲。

亂世邊地之下,能有如此景象,讓姜維頗感意外。

姜維登峴山而望襄陽,今雖深冬季節,白雪籠罩襄陽內外。但姜維透過被白雪所掩蓋的田野,可以想象出春秋之時,城外河渠縱橫,稻禾盈野,百姓勞作之景。

自襄樊之戰後,呂蒙治襄樊以來,聚攏百姓於漢南,憑藉襄陽出色自然條件,以及劉表時期所留的水利設施,襄陽逐漸復興起來。雖說遠不及巔峰時期的民二十餘萬,但卻聚有數萬百姓。

襄陽生機勃勃之景,讓姜維不禁想起關中的京兆。

京兆地區在尹守顏斐的治理下,道路通達,田疇大耕,吏不煩民,民不求吏。人民一時富庶,風化大興。

他早期之所以傾向曹魏,除了曹魏居中原外,更多是受尹守顏斐的影響。他認為這麼好的官吏,其君上必然聖明。

經此番東謁曹丕之旅,讓姜維對曹丕多有失望。曹魏中不少官吏才幹出眾,但曹丕卻說不上英明神武。尤其自他登基以來,似乎一直在折騰魏國。

今才初至吳楚的邊境,姜維便復見生機盎然之景,對比此番使魏的前後,對大漢有了更多的期待。

為了得到武漢的批准後,隴右使團在襄陽呆了兩日,方才被批准南下武漢。

在漢軍水師的護送下,姜冏父子乘舟泛漢水而下,迢迢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有一百種方式弄死書記

筆下槐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