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20章 江陵縣公,季漢大司馬,周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武漢,黃鵠臺。

臺閣間,劉禪負手背腰而行,左右近侍跟隨。

眺望江畔被夕陽所染的景色,劉禪感嘆說道:“登黃鵠臺而望夕陽之江景,江水東流,千舟萬帆,是謂人生之一絕。”

說著,劉禪撫摸受潮的木欄,無奈說道:“武漢雖處大漢通衢之地,尋常商賈雲集,但一旦雨大風急,易受山水所侵,甚是惜哉!”

在三峽大壩未修築的三國時期,長江下游一直容易被洪水淹沒,故而為了防止被河水淹沒,很少有將城池直接建在長江邊上,更多是建在大河湖泊的支流河道上。

在南漢決定在武漢建都後,實際上武漢新城選址已經儘量避開易受長江淹沒的地帶。然即便如此,一旦遇見長江發大水,武漢必定會影響,僅是說影響大小問題。

霍峻水淹壽春時,武漢被暴漲的長江所波及。所幸江水未暴漲太多,僅是影響到低窪地帶,有十幾名百姓失蹤,上千名百姓財產受損。

“陛下,昔先帝為御吳楚,行君上守國門之策。今國事安定,壽春不日可下,武漢常年易受洪澇所害,陛下或可考慮東遷秣陵為都。”顧徽拱著手勸道。

顧徽,字子通。荊州刺史顧雍之從弟,少有才名,善口舌之辯。被舉選孝廉,考課為郎中,在劉禪身側奔走。

“東遷秣陵?”

劉禪唸叨了下,轉而陷入沉思當中。

見劉禪沉默不語,顧悌繼續說道:“秣陵北依覆舟山,東憑鐘山,西臨石頭。鐘山龍盤,石頭虎踞。古來天子之氣至東南,而形成於秣陵,故秣陵當是為帝王之宅!”

劉禪用手搭著扶手,徐徐而緩行,思索著顧悌口中的遷都之事。

從劉備虎踞吳楚時起,遷都秣陵今南京的提議就不少,甚至每隔一兩年就會被提及。但因為了整合荊楚,以及為了便於北伐,劉備多次拒絕了江東士人的提議。

今劉禪之所以考慮遷都秣陵,除了考慮到武漢常年洪澇外,亦有考慮北伐河南與安撫江東士人的考量。

隨著淮南的歸治,接下來如欲北伐河南,僅憑當下的徐、揚格局,提供後期恐有所不足。畢竟每塊區域輻射的力量,他是有侷限範圍。

如歷史上北宋滅西夏,受橫山山脈的影響,其補給的範圍在七百里。如果想為前線補給更多物資,或加多人手運糧,或沿途修城屯糧,儘可能打破七百里補給。

正常來說,由於邗溝、巢肥的存在,江東能夠將物資、人力投送到淮水流域,且在夏季時能逆河道,再向北輻射兩三百里。一旦超出了範圍,江東所能提供到前線的物資也就愈少,直到瓶頸期。

欲解決在淮北補給投送難題,比如可以在淮南建立據點,其補給範圍會比江左更遠;或是加強行政效率,儘可能徵發舟舸向北補給。

前一種解決方案,即恢復江淮生產,廣屯田畝,積蓄糧草。但欲完全憑江淮解決,以江淮目前的戶籍數目情況,則是難以做到。

後一種解決方案,即劉禪所考慮的遷都。一旦將首都遷到秣陵,可以透過加強行政效率,向北延伸補給範圍,以幫助大軍北伐。

至於安撫或是說拉攏江東士人,在劉禪眼裡是順手的事。畢竟劉禪可非胸無大志之主,因受劉備、諸葛亮的影響,劉禪心中一直渴望恢復中原,重建漢家天下。

如能平天下,武漢、秣陵都要靠邊站,能有資格為首都的城市,不是洛陽便是長安。

走了半響,劉禪拍著欄杆,說道:“遷都秣陵非小事,非朕一人所能決。過些時日,待大司馬、丞相歸國,再議遷都之事。”

說著,劉禪為怕眾人引起誤會,笑道:“朕少小隨先帝奔波,武漢為朕之梓鄉,縱有受水之害,豈能捨之。且地如人,人無完人,天下亦無完善之所,終有一弊。”

“諾!”

當了皇帝有一段時間,劉禪漸漸學會了不率先表態的說法。太著急表態,容易聽不進合理的意見。就如諸葛亮往昔對他的教誨,有些事容易受情緒影響,最好用帶著空空的腦袋去聽取意見,而後再思考決定。

劉禪溜達了少許,卻見背後有人報喜。轉而望去,卻見諸葛喬手中緊握著巾帛,在廊道間小步快跑。

“陛下,江淮捷報!”

“可是仲父破了壽春?”

聞言,劉禪心中一喜,快步迎了上去。

“正是!”

諸葛喬將手中的巾帛遞上去,笑道:“曹丕病亡不久,大司馬納蔣濟之策,將所擒魏使送入城。魏使入城冊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有一百種方式弄死書記

筆下槐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