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鐵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8章 胡全才論成敗,抗清,傲骨鐵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坐地起價,是小人作為。
但王五不覺得自己單方面“提價”有什麼不對,這會不趁火打劫什麼時候打?
反正慌的不是他,而是陝西那三位。
五千匹戰馬換取明軍不重返夔東攻打漢中,怎麼看這筆買賣都是陝西方面划算。
因為哪怕明軍不打陝西,只要擺出一付進攻架勢,尚在茅麓山未完全撤回去的陝西綠營就得被明軍拖的不能動彈。
康恩倍透露的訊息是目前尚在茅麓山和巫山一帶的陝西清軍有六七千人,整個西北清軍包括駐防八旗總兵力是六萬餘人,其中陝西綠營三萬多,甘肅兩萬多。
不過陝西綠營接連受明軍重創,雖經補充但真正能戰之兵也就萬餘人,故而滯留在夔東地區的這幾千精兵於陝西方面就是救命的稻草。
要是不能及時撤回,一旦吳軍自四川北上,陝西門戶漢中就跟不設防似的。
漢中丟失,不僅西安面臨吳軍大舉迫近壓力,甘肅那邊同樣也會受到波及。
西北一旦糜爛,後果是陝西三巨頭無法承受的。
因此,西安那邊對於同荊襄明軍達成停戰協定,避免兩線作戰同時把兵馬調回來的需求是相當迫切!
由於西北面臨來自吳三桂方面的巨大軍事壓力,康恩倍回去後雖在富喀禪面前對陝西提督陳福多有“詆譭”,想幫王老爺把這個陳福調到別處去,但陝西總督白如梅和巡撫賈漢復卻以戰事要緊為由,反對向朝廷上書要求罷免陳福。
考慮到西安八旗已不能戰,陳福雖有抗命之舉但也真的是能打,富喀禪便沒再堅持,令陳福先行前往漢中組織針對吳軍的第一道防線。
又向燕京八百里告急,請求朝廷調甘肅提督張勇馳援漢中。
總督白如梅也向燕京發去了同樣摺子,不管是他還是富喀禪,都沒有向燕京提出調平涼提督王輔臣入陝,反而均在摺子中提醒燕京方面要注意西北綠營有可能潛在的“通吳勢力”。
顯然,過去和吳三桂關係密切的王輔臣縱是內心深處沒有響應吳三桂的意思,其也被清廷上下認定為“不可靠分子”。
至少陝西三巨頭明顯不信任有當世活呂布之稱的“馬鷂子”王輔臣。
好在王輔臣的獨子王吉貞在燕京為官,有這麼一個人質在,想來王輔臣也不會輕易造反。
康恩倍帶回的三千匹馬要求,富喀禪和白如梅商量過。
給明軍戰馬是資敵行為,眼下形勢也由不得富、白二人不妥協。
只是三千匹戰馬被他們打了個折,同意了一半。
一千五百匹戰馬看著數量不少,卻絕對無法以此建立一支強大騎兵。
因為某種程度上戰馬屬於易消耗品,如果沒有源源不斷的補充,莫說一千五百匹,就是一萬匹也成不了氣候。
更何況一個合格的騎兵沒幾年是養不出來的。
就明軍那生存條件,給他們一萬匹馬多半也是當成代步工具用,衝不了鋒殺不了敵。
加之陝西同荊襄隔著夔東山區,明軍這點騎兵就更不可能威脅到陝西。
頂多襲擾一下河南。
河南有達素這個身經百戰的老將在,大清在河南的統治也十分牢固,燕京隨時能向河南派出大股騎兵,故而陝西方面也不認為明軍這點可憐的騎兵能對局面起到什麼關鍵作用。
給就給吧。
戰馬由富喀禪予以解決,壓根沒敢上報燕京。
是從他的西安八旗調撥的,至於戰馬去哪了,賬面上自是好做的很。
戰馬現在已經到了竹山西北的銅錢關,隨時都可以與明軍交接。
但哈克三沒想到明軍方面會坐地起價、獅子大開口要五千匹,當場氣的不輕,然而雖氣憤王五的“訛詐”,身負儘快解決東線問題的哈參領也知此時不是翻臉的時候,更知沒有跟王五討價還價的餘地。
因為,他已經收到吳三桂起兵造反訊息。
並且比王五這邊知道的更詳細。
訊息是貴州方面忠於大清的官員冒死發出。
七天前,佔領貴州的吳三桂命大將王屏藩、侄孫吳世琮領精兵五萬自遵義入川!
其中步兵四萬,騎兵一萬,對外號稱三十萬。
四川提督鄭蛟麟、總兵譚弘等人都與吳三桂關係密切,四川綠營密佈吳三桂黨羽,因此陝西方面判斷吳軍入川后根本不會遭到四川綠營任何抵抗。
那麼,進展順利的吳軍在四川綠營配合下,最快一個月就能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