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部分,新安江大移民,猜火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6億斤,比1957年增長。
經過南寧會議和成都會議對“反冒進”的批評,以高指標為特徵的“大躍進”在農業生產領域全面啟動。新安江水庫移民的外部環境一天天地改變著。1958年3月,在建德地委召開的地委常委會會議上,專題研究新安江水庫移民安置調整方案。當時的建德地委副書記、專署專員梁長庚首先發言,他說:“農業上,建德全地區有耕地面積240萬畝,每人平均畝,1957年每畝單產僅479斤。根據我省農業生產大躍進的要求……力爭在1960年實現每畝800斤專區是有保證的;經濟林區大有潛力可挖只要加以墾複和培育,單位產量即可增加一倍至數倍。因此,調整原安置方案,移民的生活是完全有保證的。”
在那個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年代,誰敢講真話?梁長庚接著說:“我們可以算幾筆賬,一是糧食賬:1956年建德全地區上交餘糧10231萬斤,1957年上交餘糧是13377萬斤。水庫淹沒31萬畝土地,共產糧食14800萬斤,兩者相抵,基本接近。水庫移民約23萬人,以每人口糧480斤計算,全年需要糧食億斤。以現有基礎來講,糧食不僅可以自給,而且有餘。如果加上人口逐年遷移和農業生產大躍進的因素,糧食自給就更不成問題。二是土地賬:移民安置後,平原每人平均畝,半山區每人平均畝,山區每人平均畝。安置後的生產規劃,第一年即可提高至平均每人收入元。”
最後,梁長庚總結說:“我認為新安江水庫移民全部由建德地區自行安置完全具備條件。這樣,既能保證提前實現農業發展綱要,又貫徹了勤儉節約的方針。在本地區安置,至少要節約經費1000萬元。” 。。
3.移民計劃“大躍進”(2)
這是理論上的賬,當時血吸蟲病盛行,土地缺人耕種的開化縣池淮公社原來只有2399人,一下湧進3176人,滿田畈的血吸蟲難道能變成金?1957年,全公社農民總收入只有12萬元,一年會升高到44萬元?全公社農民總收入能增長?這不明明是大話嗎?但在那個年代,誰也不敢不信。1958年6月7日,新華社報道了河北省遂平縣衛星農業社第二大隊5畝小麥平均畝產2105斤,同月12日,《人民日報》再次宣佈該社第一大隊又有2畝9分地平均畝產3530斤。自此之後,各種“衛星”爭相競放,並且產量越放越高。梁長庚專員的一席話與各種“衛星”相互呼應,就形成了震撼世界的新安江水庫移民的“大躍進”。
那天的建德地委常委會上,沒有一點“雜音”,高度一致。他們最後達成統一的意見:根據新安江電站建設的需要,淳安、遂安、建德3縣共需遷出人口2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萬人。
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及時做出批覆,同意建德地委《關於新安江水庫移民安置意見的報告》。
“批覆”主要精神有三點:一是同意新安江水庫移民全部在建德地區安置。惟希建德專署根據本區土地、生產等條件,進行周密的規劃,妥善的安排,做到移民安置後,新老社員的生產生活水平不致降低。二是取消金華、嘉興專署安置新安江移民的任務。金華、嘉興專署各縣之移民機構4月份起撤銷。三是撥付兩專署建房等預付款,未動用者立即上繳;已購買或訂購材料者,設法變賣、收回;已訂購之木材,交當地森工部門,由森工部門墊回預付款。
經歷幾年,花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做出的規劃,在一次會上就被推翻了,缺乏科學性的新安江水庫移民計劃被批准後,新安江水庫移民安置經費又一降再降。
1958年9月20日,*浙江省委下發通知說:“新安江水庫移民經費原標準較高,由於農業生產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即將普遍建立,農村的經濟面貌已經起了根本變化,完全有條件降低移民經費的標準,將這一部分國家資金用於更加迫切需要的專案上去。為此,省委決定從1958年起,新安江水庫移民經費按每人平均150元的標準計支。”
時隔不久,浙江省委、省人委接到建德地委一份《關於新安江水庫移民經濟政策的調查報告》,“報告”說:
省委決定新安江水庫移民投資指標由原來每人平均元降為150元。建德縣採取逐級包乾,重點試用的辦法,即未按每一移民150元包乾,而是採取每一移民120元包乾,公社按每一移民50元包乾。一是房屋建設,由國家代建,每人12平方米,每平方米造價7元,每人只需84元。由於新安江大壩提前封堵、蓄水、發電,移民任務加速,同時建築材料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