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名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36章 二合一,不明不清,第十個名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吸取了周朝的教訓,認為封建制不利於維持統治,疆域再大也不能交給別人幫忙管理,於是就產生了郡縣制。
把土地分成一塊塊的交給官員去管理,聽上去好像和封建制沒啥區別,實際上差異還是很大的。郡守雖然也有一定的權力,但他沒有諸侯的自治權,且不能世襲。
這時候就不再是連鎖經營企業了,而是變成了股份公司。秦王是總公司董事長,各地郡守只是總公司派下去的分公司經理。幹得好受信任就多幹幾年,幹不好完不成總公司下達的業績,一紙調令分分鐘捲鋪蓋滾蛋。
但在公司裡秦王並不能一個人說了算,身邊的大臣也掌控著不小權力,他們就像是董事會里的董事,既推舉了董事長,又制衡了董事長。權力集中在總公司,也就是中央。
在封建制度下,只要諸侯履行了約定,王是沒辦法直接指揮諸侯國裡的某個農戶的。但在郡縣制下,皇帝可以透過一層一層的官員直接管理國家的每個人。這就是中央集權制,權力都集中到了中央朝廷。
中央集權制持續到了元,之後又發生了變化,從中央集權轉向了君主專制。從理論上講,君主專制並不能算一種新的制度,而是中央集權制的極端模式。
朱元璋在趕跑了北元政權之後也開始吸取教訓了,認為之前的唐宋元等朝代所以滅亡,主要原因就是權力不夠集中。皇帝不能一言九鼎,下面還有宰相公卿等人分權,很不爽。
於是他就把朝廷裡能分權的職務一步步全給廢除了,把有可能分權的人一個個全弄死了,把絕大部分權力都攥在手裡。
這時候權力就不再由董事會掌控,而是落到了某個人手裡。集權的不再是中央朝廷,而是變成了皇帝,所以謂之君主專制。
效果嘛……顯而易見的糟糕。趕上個勤勉、聰明、運氣好的皇帝,國家可能發展的不錯,可要是趕上個懶惰、腦筋一般的皇帝,國家立馬衰弱。
總體上講,一家人的後代之中,勤勉、聰明的可能性要遠遠低於平庸、懶惰。沒辦法,這就是人性,即便是天賦不錯的孩子,生長在後宮的環境裡也會成為變態,存在很大的性格缺陷。
所以從長遠角度比較,國家走向衰弱的可能性遠遠大於走向強盛,明朝和清朝就是最好的例子,有能力的皇帝不是沒有,是太少,無法做到連續性,只要出現一個腦子不好使的,缺陷立馬被無限放大,根本沒有糾錯的機會。
但效果不好,不意味著不長久,等清朝代替了明朝,不光照搬了這套制度,還在其上修修改改,把權力更加集中在皇帝一個人手中。
難道說皇太極不知道君主專制的害處嗎?有可能知道,也有可能看不到。但他也是人,和朱元璋一樣扛不住權力的誘惑。至於說由此給民族和國家帶來的害處,老子先痛快了再說,死後管它洪水滔天!
既然君主專制這麼糟糕,洪濤為什麼還要用呢?前面不是說了嘛,制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不適合。把後世存在的幾種制度放到周朝去,沒一個能行得通,總不能說後世的制度都是壞的吧。
以洪濤的經驗和認知,他覺得封建制和君主專制放在此時此刻的大明,都有積極的一面。
分封,把土地交給官員們去有限自治,可以節省朝廷大部分精力、物力和財力。治理地方有點像養育孩子,當父母的越是照顧得無微不至,做孩子的能力往往就越弱。
有句話說的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如果一個孩子家庭條件很差,從小就缺乏父母呵護,自立能力往往會超過同齡人。
專制,在朝廷裡完全由自己說了算,也可以省掉大部分爭論,讓政令通順,完全按照設想的節奏和方向快速前進。這也是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最大的優點,減少內耗,集中力量辦大事。
當然了,光發揮出優點遠遠不夠,如果不想辦法遏制其缺陷,結果很可能是弊大於利。
封建制的缺點是什麼呢?中央控制力弱。加盟商各自為政,理論上只要履行了義務,對於總公司的任何額外命令都可以無視。
啥,後期補充增加約定內容?對不起,一方說了不算,要大家商量好才成。多久能商量好?沒譜兒。
在這種情況下,假如洪濤想從北京修一條軌道到黃河邊就不能馬上動工,必須得先通知沿途路過的n個諸侯,再獲得他們的同意才可以。
解決方法也很簡單,不給封地太多自治權,比如軍權、外交權、立法權全由中央朝廷把控,只給部分民政、經濟和人事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