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屈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一十四章 研討會,千禧大導演,顧屈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場劇本研討會,開了足足一整天。
一開始,幾位演員在吳淵面前還比較拘謹,包括很早就認識吳淵的黃博,也不太敢表達自己的看法。
畢竟他也沒和吳淵合作過,雖然以前見他的時候,感覺吳淵是個和藹的人,但導演生活中和工作時反差大是很正常的事情。
他也不知道吳淵在工作中是不是像斯皮爾伯格一樣的片場暴君。
不過當他們討論深入後,黃博等人也忍不住開始說起了自己對劇本的看法,有好有壞。
作為專業演員,他們自然不可能只是片面的看待劇本,在一週的深入鑽研後,每個人都對劇本,對自己飾演的角色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這些看法不一定是對的,也不一定是適應大眾的,但絕對都是有意義的。
吳淵也在認真聆聽他們的想法,如果覺得真的有道理的,他也會按照他們的想法,對劇本進行一些細節上的修改。
比如,在劇本中有一段是女主角魯曉娟在偏僻鄉村看到了自己失蹤的兒子田鵬。
在劇本中,因為這是第一次見,而且還是驚鴻一瞥,所以吳淵在這部分的描寫上,魯曉娟的表現是驚疑的,是不確定的,是不敢相信的。
吳淵細細思考後,覺得譚卓的想法是對的,他畢竟沒做過父親,更不能理解一個失去兒子的母親是怎麼想的。
任何猶豫、不確定、不敢相信,都不可能發生在她的身上。
而在《親愛的》故事裡的這個母親,無疑就是這種型別的,不然她也不會與男主角田文軍踏上漫漫尋子之路了。
她怕自己只是看錯了,怕自己只是太想兒子的出現幻覺了,並沒有第一時間做出什麼反應,而是楞在當場。
第一他不是一個專業的編劇,做這樣的融合劇本也是第一次。
權衡這種事情是隻有有理智的人才會做的,而失去兒子很久的魯曉娟,早已經沒有理智了,當她苦苦找尋多年,終於見到兒子時,腦海裡理智的那根弦早就崩斷了。
不止如此,黃博、張毅等人也都給吳淵提供了不少從他的角度出發,沒有想到或者有不足之處的地方。
她根本不會想那麼多,懷疑那麼多,只會第一時間就衝上去抓住這個孩子,緊緊抱住他。
她覺得,作為一個母親,特別是兒子失蹤很久了的母親,當她看到一個像自己兒子的孩子出現時,應該是瘋狂的,是不顧一切的。
所以他在寫劇本的時候,多少還是帶有一些自己的理智和剋制,這就使得魯曉娟這個角色有些太正常了。
但譚卓在看過劇本後,對這部分情節的表現卻有意見。
不是說正常不好,而是魯曉娟不該這麼正常的。
有太多母親因為兒子的走失而陷入瘋魔,乃至於出現精神疾病了,對這些偉大的母親而言,孩子就是生命中最珍重的一切。
沒辦法,吳淵是自編自導,就算是有前世的兩部電影做範本,也不太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第二,前世的那兩部電影,也沒有做到完美無缺的程度,甚至缺點都很多,吳淵也只是在融合的時候儘量剔除了他記憶中的一些被觀眾廣泛批判的缺點而已,做不到盡善盡美。
事實上,就算是經過這場劇本研討會的頭腦風暴了,這部電影也不可能就盡善盡美了。
只是這樣一場劇本研討會開下來,不僅僅是讓劇本變的更加好了,而且幾位演員也跟著吳淵,更加深入的瞭解到了自己扮演的人物是什麼樣的,對他們之後開機的拍攝也更有好處,會更加順利。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影視劇在開機前都要搞劇本研討會,而且會搞好幾場。
只是現在華夏電視劇行業熱錢流入,使得願意沉下心來打磨劇本,打磨演員的劇組越來越少了,大家都奔著賺快錢去。
當年吳淵剛出道的時候,國內的電視劇劇組,十個劇組裡有八個都會開劇本研討會的。
現在這個情況反而調轉過來了,十個劇組裡可能只有兩三個才會費工夫開研討會了。
等到網劇時代,這個情況還會更嚴重,大部分網劇都不搞這麼費勁的事情,一年可能也就只有三五部電視劇才會搞劇本研討會。
不過電影領域,這個傳統還是保持的挺好,畢竟拍電影需要的時間沒電視劇多,電影劇組也有更多的精力去為了更好而打磨自己。
“那麼,感謝大家今天的到場。”
“之後我會將劇本從頭到尾再修訂一遍,過幾天就會將修改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