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0部分,猛虎王朝,津鴻一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治領只是奮起反擊。自治領無意侵犯詹魯,更沒有奪國僭位之企圖,只是奉教皇之命,將異端敗類蓋亞趕下臺,輔助萊德王子承襲大業,以共同抗擊進犯兩盟半島的異教狂徒而已。
如果說,猛虎自治領的宣告尚不足以服眾的話,那東教廷的詔告就非常有力了。
教皇費文正式詔告,因蓋亞勾結異教狂徒,殘害信民,妄圖行刺聖潔的教徒,摧毀聖戰偉業,故而剝奪其王位,免於該國民眾對其的效忠,同時,承認萊德的王位,並賜予上帝之祝福。
這道詔告,在目前這種宗教情緒高漲的時候,影響力非同小可。
各國雖對事情原委心知肚明,嘴巴卻被堵得無法作聲。
即使塞爾這個最敵視自治領的國家,也只有繼續使用鵝毛筆、嘴巴和舌頭與自治領交鋒,而不敢真刀實槍的動手,更不敢在此時延請呼蘭等國家入境參戰,以免坐實勾結異教的罪名,引發國內信徒的反感,重演詹魯的動盪局面。
有三方,艾哈邁德、柯庫裡能和狄龍,一直保持沉默,在沸騰不止、吵吵嚷嚷的外交領域,反倒顯得尤為扎眼。
沙漠帝國和呼蘭無法直接派兵插手詹魯國內戰局,而且因為信仰的不同,又逢走廊內宗教情緒高漲的當口,更不便公開支援蓋亞,故而採取三緘其口,靜觀事態發展,默默調整本方戰略的做法,倒也情有可原。
狄龍就不同了,他和丹西是軍事同盟關係,本次出征同為聖戰友軍,按理應該支援丹西和東教廷一方,但作為走廊裡的潛在競爭對手,他當然不願看到丹西就此一口併吞詹魯,進一步擴張實力。
最為關鍵的事,聽聞隱龍峽谷兵變一事後,一萬聖瓦爾尼騎兵不再南下參加聖戰,而是在漩渦的中心──荊棘堡的郊外駐足不走了,整日埋頭加固營地,不做任何表態。
夾於交戰雙方之間的中間人,做得不好,會受夾板氣,兩頭挨耳光,做得好,卻能左右逢源,兩頭得利。狄龍的不動聲色確屬高招,對丹西和蓋亞都造成了心理壓力。
敵對兩方的軍力都超逾十萬,丹西更是雄兵多達數十萬,一萬聖瓦爾尼人無論投入哪方都改變不了力量對比,似乎在中間起不了什麼作用,可是,考慮到狄龍出色的指揮能力、崇高的威望、聖徒的身分,更兼在後面撐腰的聖瓦爾尼與布里埃聯合王國、所拉密公國相當具有實力,連丹西都忌憚幾分。
目前的形勢下,詹魯局勢未定,半島尚有強敵,東方還有可怕的呼蘭,丹西不願多面樹敵,只要狄龍不干涉自己併吞詹魯一事,他就不會主動招惹狄龍。
蓋亞情況不妙,當然很想借助狄龍的聲望和軍事經驗助自己度過難關,更希望聖瓦爾尼和猛虎自治領開戰以牽制丹西。
他甚至想過派出軍隊威逼,憑藉武力將狄龍裹脅進自己的戰車。但此時,狄龍修建牢固軍事營地的意義就顯示出來了。想把一萬聖瓦爾尼人吃掉,雖然有可能做得到,卻要付出極其沉重的代價,值此特殊時期,丹西的大軍此時已在全速推進,蓋亞可不敢貿然妄動。
狄龍以不變應萬變之招顯然奏效。各方勢力的使者在聖爾瓦尼人的軍營門口穿梭出入,令這裡成為比身旁的荊棘堡還要重要許多的外交場所。
狄龍一方面緊守軍營,加強防禦,絕不輕易外出,另一方面又來者不拒,跟各方來的使者談判,看看他們能開出什麼樣的價碼。
最骯髒的政治交易,在刀槍甲冑的衛護下,在層層帷幔的掩遮下,靜悄悄地進行著。
蓋亞和丹西都派出了密使。
蓋亞派來的是蓋蘭,因情況不妙,他開出近乎天價般的優厚條件,但狄龍心裡明白,如今這種形勢下,對方几乎不可能履約。
丹西派來的是庫巴。他兵力雄厚,也決心一口吞下詹魯,謝絕其他人插足,開出的條件自然不高。不過,狄龍清楚,丹西勝利在望,履行協定的風險很小。
“貴使請回,貴國的意思我完全贊同,貴方的條件我也完全接受。請放心,到時我一定遵守協定,依計行事。”
對這劍拔弩張的對陣兩方,無論提出什麼要求,狄龍都非常爽快地一口應承下來。
東教廷、塞爾等其他走廊國家的密使,狄龍也都與之相會,但卻言辭含混,態度模稜兩可,不置可否。禮儀周到地把他們迎進書房,又客客氣氣地把他們送出門去。
唯有一個使者,狄龍是在最機密的地窖中接見,又讓其無聲無息地飛出軍營。
那就是呼蘭帝國的特使,柯庫裡能麾下的情報總長,早年曾是臭名昭著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