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裁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4部分,縱橫武俠之黃粱夢,換裁判,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元軍逼近臨安時,南宋朝廷立即陷入了極度混亂之中。膽小如鼠的文臣武將,惶惶不可終日,風聲鶴唳,談虎色變。貪生怕死的左丞相留夢炎,率先棄官外逃;六部(吏、戶、禮、兵、刑、工諸部的總稱)官員競相效仿,接踵遠走他鄉。掌管軍機、邊防事務的樞密院官員文及翁、倪普之流,懼怕落下臨陣脫逃的罵名,竟去串通監察機關,乞請御史藉故上疏彈劫,以求罷官.但又恐朝廷開恩挽留,往往未等奏章批覆,就已逃出京師.短短几天之內,就颳起了遠勝幾年前的來勢更兇猛的“掛冠”之風,鬧得趙家王朝頓時“門前冷落鞍馬稀”。甚至皇帝召見群臣宜旨吳堅接任左丞相的時候,到場的文官僅僅只有六人。
內外交困的太皇太后,懾於元軍泰山壓頂般的武力威脅,最後與右丞相陳宜中商定:走議和乞降的路!
她先派柳嶽等三人前往伯顏營中,主動提出稱侄或侄孫並納幣的屈辱條件,請求元朝罷兵議和。當即遭到忽必烈拒絕,繼而又派監察御史劉觀傑再去伯顏營中“奉表稱臣”,許諾每年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幻想用此沉重代價換取南宋朝廷殘存一隅。
忽必烈原本不準備答應,但是心中一動,便提出了若要議和,必須要南宋丞相親自出面請降。訊息傳回臨安,陳宜中唯恐被元軍拘留北送大都,連夜逃往溫州,遂使南宋違約。
督將伯顏大怒,命令元軍進駐臨安城郊三十里處皋亭山,以示警告。太皇太后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人馬,與伯顏議和。
忽必烈深知文天祥的才學,反將文天祥扣留,更是傳話因宋朝無信,必須再讓兩人前來,方能議和,而這二人正是領導義軍的郭靖和項凡!
太皇太后無奈,她用小皇帝趙顯的名義向元“百拜奉表”,自動削去帝號,改稱“國主”,派監察御史楊應奎帶著宋朝傳國玉璽三去伯顏營中,拱手送上尚存的全部河山。同時親至軍營懇求郭靖和項凡,在她心中只要能夠偏安一地日後總有機會東山再起,但對方會如此如她願嗎?
忽必烈是拖雷之子,自然深知郭靖的厲害,而且按照習俗他還要稱呼一聲郭靖叔伯呢。不過他可不會去自降輩分。而那項凡,“鐵軍”之名,哪個蒙古人不知?那是野戰之上也是勝多敗少得軍隊!是以兩人一到立刻就被押入了大牢嚴加看管,隨後忽必烈便再無後顧之憂,開始佈置兵力準備將宋家的那些人盡數剿滅不留後患!
那郭靖和項凡乃是整個義軍的統帥,加上文天祥,此時三人一去再無音跡,義軍失去了統帥,在元蒙的威逼下節節敗退。臨安眼見著就朝不保夕了!
群臣被迫護著兩個小皇子逃往海上,一路逃到了崖山,但在這海上漂泊的一段時間內,又有不少的臣子受不了離去,人數越來越少。等到了崖山那邊,張世傑領著十餘萬官兵,和三十餘萬的義軍趕來,恰逢武館的人紛紛從天山上下來,於是眾人且戰且退,死守崖山!
其間呂仁本不想來,看著被完顏安靖護送回來後就一直沒有醒來的丁一,要說他不恨宋朝皇室那是不可能的。清楚了事情的因由,他恨不得將宋朝皇帝的人頭給扭下來。但是武館中不少的弟子接到了訊息後紛紛下山,他知道若是丁一醒來了,看見這些弟子盡數不在定會擔心,於是為了他們,他才領著人趕了過來。
到了那邊得知了元蒙那邊正要將文天祥、郭靖和項凡斬首示眾,以洩小朝廷和義軍之氣勢!呂仁當即安排了眾人夜襲蒙古軍營,即使知道了那是個陷阱卻又無可奈何!
爭奪直接引燃了這宋朝最後一次的大戰,崖山戰役!
祥興二年,元將張弘範大舉進攻趙昺朝廷。後來在不久以前攻佔廣州的西夏後裔李恆也帶領援軍也加入戰事。宋軍兵力號稱二十多萬,實際其中十數萬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非戰鬥人員,各類船隻兩千餘艘;元軍張弘範和李恆也有三十萬人,戰船數百艘。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
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兩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
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乘風縱火衝向宋船。但宋朝之中早在呂仁的指點下船隻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乾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洩。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