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章 土匪來襲,大國崛起:我是霸權,上官傅,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們……” “我們是保護百姓的隊伍。” 老漢真誠的看著張雲瀚:“可是,你們怎麼都穿著縫起來的衣服?” 張雲瀚:。。。 “老漢,咱們這怎麼會……”張雲瀚有些不好意思說出口。 老漢一眼就看出了他的顧慮。 “長官啊,你們可比在其他的部隊好滴多啊,張老總的部隊,前幾個月才剛剛搜刮過,咱這大這連過冬的儲備糧都不夠了。賊幾年連年大旱,莊稼都沒有收成,早晚都是要餓死滴,唉~” 老漢找了塊乾淨的地拉著張雲瀚直接一屁股坐下:“咱這裡原先就人少滴很,現在,年年都在打仗,不知道啥時候才能過上美美滴生活。” 和老漢聊了很久,士兵們下午就搭起來了營帳。 張雲瀚坐在營帳中,思考著該如何發展。 隴東擁有大量的油氣資源,還有著2300億噸的煤炭資源,這些如果開發起來,將會對本地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憑藉這些可以發展重工業,而且還有著鐵礦,其他稀有金屬礦產。 只是限制這發展的是交通,以及裝置,人才,更何況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如何發展? 想來想去,張雲瀚決定,首先,必須維護區域穩定,這些個軍閥都得打倒,沒有什麼發展能力的也要打倒,整合資源,整個大西北有1500萬的人口,廣闊的土地,豐富的油氣資源,足以發展成為新的工業中心。 但是不能讓別人知道自己在發展工業,一旦讓西方列強知道,他們肯定不待見華夏自己發展出工業,按西方人說的,工業那玩意,你們要來幹什麼?有錢買不就行了?買辦不好嗎?自己研究啥啊。 但是放眼全世界,哪個列強不是因為工業起家的?列強崛起,皆因強大之工業。 單看英國,日不落帝國。 英倫三島孤懸海外,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英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處於邊緣化的地位——英國的貴族都以會說幾句法語來彰顯自己的高貴,英語在歐洲大陸更被視為下等人的語言。而工業革命的到來卻給原本被邊緣化的英國一個鹹魚翻身的機會。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將織布效率提高1倍。1764年,織工兼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將紡紗效率提升15倍。1785年,工程師埃地蒙特卡特萊特發明了水力織布機,將工作效率提高了40倍,傳統的手工業逐步解體,被機械化大生產所取代。 而隨著紡織業的興起,對動力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本僅僅用於礦山抽水的蒸汽機經過改良後被用於紡織業——1784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紡紗廠。之後,蒸汽機又被應用於冶金工業、鐵路運輸、蒸汽船等領域。到1825年,英國已有蒸汽機1.5萬臺(37.5萬馬力),從礦山到工廠,從陸地到海洋,到處是機器在轟鳴,到處是機器在轉動,到處是機器在賓士...... 至此英國不僅在紡織業基本擺脫了傳統手工業的桎梏,實現機械化,還在交通、冶金等諸多領域實現了機器對人的替代。至1850年,英國工業總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9%,貿易額佔世界總量的21%。 當英國人以鴉片戰爭轟開滿清王朝國門之時,我們不僅要看到英國人的堅船利炮,更要看到為堅船利炮提供支援的工業基礎,而這正是19世紀紅衫軍打遍世界無敵手的物質保障,是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基石。 再看德國。德國工業化比英國晚了50年。在1830年,德國的工業人口占比不足3%,依舊是一個農業國,加上德意志還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這些因素使德意志人成為歐洲的三等公民而備受欺凌,以至於19世紀德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海涅感慨,“陸地屬於法國人和俄國人,海洋屬於英國人,只有在夢想的空中王國裡,德意志人的威力才是無可爭辯的”。 直到1834年,在李斯特等學者的呼籲下,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德意志國家才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至1846年,關稅同盟的各德意志諸國已有313家紗廠和75萬枚機械紡錠,擁有蒸汽機1139臺(2.17萬馬力)。至1848年,德意志諸國鐵路線總長達2500公里。 隨後,德意志國家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鋼鐵工業蓬勃而起,湧現出魯爾工業區、薩爾工業區等工業重鎮。至1870年,德國蒸汽機動力達248萬馬力,煤產量達3400萬噸,生鐵產量達139萬噸,鋼產量達17萬噸,鐵路線長度公里。 至此,德國工業一舉超越法國,總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3.2%,而這也為普魯士在1871年普法戰爭中取勝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依靠對國內廉價勞動力的剝削和法國、華夏等國家的戰爭賠款,德國工業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至一戰前夕,德國城市化率達到60%,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5.7%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