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2部分,怪味滄桑,白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見孫女在陽臺上裝模作樣地背外語,就走了過去。朝外邊一看,天地白茫茫的一片,什麼景緻也看不到。奶奶說:“小靜啊,我原來以為你們住在大城市裡,敢情是住在天上啊!”孫女笑著說:“奶奶,你還挺幽默哩!”奶奶說:“瞎說,你奶奶要是沒脈了,還不跟你爺爺一塊兒去了!”說完,又有一點傷心,嚇得孫女再也不敢說什麼了。
住在天上,並不是天堂。唐都市日新月異的變化,既讓市民們感到高興,也存在不少不盡如人意之處。
這唐都市是一座既古老又新興的城市,管轄著十多個縣(市、區),一千多萬人口。在過去的多少年裡,稱作唐都地區,屬於省以下的派出機構,設有地委和行署。撤地設市後,官員們的稱謂隨之而變化,地委書記變成了市委書記,行署專員變成了市長。地委、行署下轄的小唐都市變成了一個區,另設了兩個區,三個區構成了中心城區這一塊兒。市裡的最高領導人,以及各種媒體的口氣,也跟著發生了變化。過去言必稱“全區人民”,現在把小唐都市領導的說法剝奪了,改稱為“全市人民”。當年各縣的農民們開玩笑說:“撤地設市了,我們一下子變成市民了。”而三個小區的人們反而說:“我們現在由全市人民升格成全區人民了。”這種由小變大,由大變小的複雜稱謂,生動地體現了中國文字的奧妙,很有點怪怪的意味兒。
真正最大的變化,是中心城區的規模擴張。撤地設市後,城區的人口逐年膨脹,由原來的三十多萬人發展到現在的七十多萬人。
為了加速發展,城市的框架越拉越大。方圓一百多平方公里,已經囊括進了城市範圍。其中最熱鬧的部分,是火車、汽車站和中心城區。這兩個地方的熱鬧程度,完全可以與當年的“熱鬧東京”相媲美。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天上(2)
中心城區這一塊兒,屬於老城區,街道狹窄,經常發生交通擁堵。大概人們都喜歡熱鬧,你這個地方越擁堵,就越有人朝這個地方擠。每一間窄小的鋪面都是黃金鋪面,房租高得嚇人。儘管如此,個體商家們還是很難搞到一間。市中心處,三家大型商場歷經變遷,原來的百貨大樓,現在都由過去的櫃檯買賣,變成了讓人自由選購的大型超市。其他小一點的門面,有的是各種銀行的鋪面,有的變成圖書超市、眼鏡超市、通訊超市,等等。再小一點的,是其他相對活躍的生意。你要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林林總總的服務場所,就像一個生物鏈,相生相剋,缺一不可。幾百公里以外各縣的官員、百姓,凡是能夠來唐都市一遊的“全市人民”,天天都有一批人朝這裡集中,車流和人流,如果不到老城區逛上一逛,就好像沒有來過唐都市一樣。
其實,交通擁堵最厲害的時候,並不是“全市人民”到來的時刻。真正的高峰時刻,是在上下班的時間。這時,各種車輛以外的小型運輸工具,腳踏車、電動車、摩托車成為滾滾洪流的主體。這些雜七雜八的車輛擁到了此處,在等待紅綠燈的時候,一片刺耳的剎車聲。每當到了這個時候,立交橋下的交通警察們提心吊膽的,面對如蜂如蟻一般的車輛行人,緊張忙碌,連違章的處罰錢都顧不上收。
為了緩解交通狀況,市政府曾經在中心處的十字大街,修建了一座人行立交橋。這座立交橋,除了徒步的行人,不得不在上邊走一遭兒外,那些騎腳踏車、電動車、摩托車的人,照樣在下邊的馬路上,和汽車並駕齊驅。行人們常常罵這座立交橋能看不頂用,竟然讓出力的人爬高上低,不出力的汽車卻走平路。說不頂用也不算準確,在立交橋上邊的人行道上,經常有一些殘疾人跪在那裡討錢,更多的是一些手機套、水果刀、打火機、皮帶等小商品買賣。小商販們在橋面上攤一塊雨布,就可以招徠過往行人。這些小買賣,工商部門趕了又趕,小販們在各自的陣地上同他們打游擊戰,小商品買賣如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前清後亂,屢禁不止。
幾屆市政府的領導都曾經下過最大決心,要把這一處改造了。皆因為拆遷的任務太重,所需要的資金巨大,搞了好多年的規劃,不得已一直停留在圖紙上。後來,有一任市委書記和市長,採用了經營城市的理念,準備讓開發商們開發。開發商們算賬後,所得的利潤並不可觀,遠不如在城市周邊地區能夠大賺,沒有人肯拿下這塊燙手的熱芋頭。
老城區以外,新修了好多條縱橫寬敞的路。沿路開發,路兩旁鱗次櫛比的建築物很快搞了起來。裝修了不少豪華的桑拿洗浴中心、戀歌城、休閒茶座,等等,均起了一些洋味兒十足,或者不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