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溫寒變
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4章 溫寒變,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
朱元璋道:“說。”
陳景恪起身拿起地圖,用筆將洪澤湖給圈了起來:
“黃河奪淮入海之後,會經過洪澤湖。”
“洪澤湖水面寬闊,水流平緩,泥沙會大量淤積……”
“面對如此大的水域,我們只有加高湖堤……”
“用不了多少年,洪澤湖就會成為地上懸湖……”
陳景恪用手比劃了一下:“比淮水上游所有的地方地勢都要高……”
朱元璋瞬間明白了他的意思,洪澤湖處在淮水下游,如果它的地勢比上游還高。
就會成為一道長堤,堵住上游的水,無法流入大海。
一旦天降大雨,就定然會形成內澇。
最可怕的,還是黃河在洪澤湖上游的河段決堤。
到時候河南南部、應天北部的廣大區域,將會成為澤國。
這不是陳景恪危言聳聽,在上一世發生過無數次。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二零二一年那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暴雨。
河南和安徽受災最嚴重,其原因就是洪澤湖堵住了洪水,多餘的水排不出去,就形成內澇。
大家都知道洪澤湖的危害,但就是沒人能動的了它。
為什麼?
利益。
洪澤湖代表的利益太大了。
利益大,話語權自然也就更大。
而河南安徽的話語權,自然比不上東部沿海地區。
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就只能犧牲話語權小的地區。
你們淹了和我有什麼關係?
洪澤湖就是我的飯碗,誰敢動一下試試。
我象徵性的給你們一點捐款,伱們還要感謝我。
就是這麼簡單。
可以說,黃河奪淮入海帶來的遺禍長達千年。
直到二十一世紀,大量百姓還飽受其害。
現在是大明洪武年間,洪澤湖的地勢還沒有那麼高。
如果及時解決,後面的一系列問題,也都不會再出現。
朱元璋看著地圖,面色無比的凝重。
陳景恪描述的場景,他只要想一想就會不寒而慄。
以前只是覺得,黃河奪淮入海,就奪了唄。
不過是一條河,走哪條河道不是走啊。
現在終於明白,事情遠比想象的要複雜的多。
至於解決的辦法,他也想到了。
讓黃河迴歸故道。
和此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黃河故道早就住滿了人,想將這些人遷走,哪有那麼容易。
更何況,黃河也不會那麼聽話,去走原來的故道。
更大的可能,是找一條地勢低窪的新河道。
一個不好,問題將更大。
不讓回故道,淮水一線將會持續受害。
讓黃河回故道,代價太大。
難啊。
這時,他腦海裡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朱雄英剛才的主意。
一邊修繕河道,一邊在上游種樹,減少黃河攜帶的泥沙。
是不是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可是陳景恪剛才說,小冰河期來了,這個辦法行不通。
那麼……
朱元璋目光再次看向陳景恪,問道:
“好好給咱解釋解釋,什麼是小冰河期,什麼是溫寒變。”
朱雄英也豎起了耳朵,他現在對這個溫寒變特別感興趣。
陳景恪略微整理了一下語言,才開口說道:
“溫寒變顧名思義,就是整體氣候偏溫暖,整體氣候偏寒冷。和四季變換,晝夜交替是一樣的。”
朱元璋問道:“證據呢?”
陳景恪回道:“較為明顯的變化標誌,溫暖期河南山東地區也可以種植水稻,寒冷期淮水會結冰。”
“先秦史書被大量焚燬,可以查到的記錄不多。”
“秦朝之後的歷史記載較為詳細,咱們就從漢朝開始說起。”
“根據歷史記載的蛛絲馬跡,漢武帝時期,正處於由暖轉寒的節點。”
“證據是,在此之前中原的農作物為稻和粟。”
“因為天氣變冷,稻粟減產乃至絕收,漢武帝就在全國推廣耐寒的小麥和豆類。”
“從此,中原的農作物從稻粟,變成了麥豆。”
朱元璋眉頭皺起,還有這方面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