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8章 皇商要不得,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皇太子到來,山東官員自然不敢怠慢,就要啟程前去見駕。

朱標早就料到這一點,提前一步知會各地方衙門。

沒有召見就不要來了,管好地方,配合金鈔局工作就好。

即便如此,他剛到的時候,山東布政使也帶領上百位官吏、士紳前來參拜。

朱標看著這位布政使,心裡暗歎不已。

倒不是針對這位布政使,而是因為別的事情。

按照規定,布政司的最高領導應該有三個。

分別是主管行政的左右布政使,以及主管司法的按察使。

但因為胡惟庸案和趙瑁案,職務出現大量空缺,導致山東布政司就只剩下一個布政使。

這種情況很容易造成布政使權力過大,不利於政局穩定。

可這種重要位置,一時間還真不好填補。

低階官吏可以透過選拔民間人才來擔任,高階官吏必須要經過系統培養才行。

主要是缺口實在太大,人不夠用了。

這也是他不願意大開殺戒的原因。

但現在說這個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只能加強監管,儘快將空缺補上。

很快朱標就安頓好,開始了工作。

他當然不會說自己的真正目的,表面上就是來推行寶鈔新政的。

根本就沒有人會懷疑。

暗地裡則派人去打探,民間關於黃河的輿論。

百姓的反應嘛,其實沒多大反應。

黃河奪淮入海已經過去二百二十餘年,期間連年戰亂,百姓流動也很大。

到了當前,百姓關於黃河的印象,就只有那一條故道了。

也就住在黃河故道附近的人,還在流傳一些不知道真假的傳說。

有黃河會如何,他們不知道。

可能會好一點吧,但誰知道呢。

再說了,這麼大的事情哪輪得到小民百姓操心。

上面的人說要改道,難道我們還能反對不成?

與其關心這個,還不如關心一下一頓吃什麼。

看到這些,朱標卻鬆了口氣。

他深知,在沒有見到確切好處之前,想讓百姓同意很難。

只要他們不反對,事情就已經成了九成。

現在就看士紳階層的反應了,他們才是關鍵點。

他們讀過書,有一定的見識。

關鍵是,下能裹挾百姓,上能勾連百官。

不把他們擺平,什麼事兒都不好辦。

士紳的反應就兩極分化了,住在黃河故道附近的堅決反對。

因為他們家的地就在這裡,黃河迴歸故道要衝毀他們家的田。

且萬一失控了怎麼辦?到時候就是生靈塗炭。

離黃河故道比較遠的,則是敲鑼打鼓的歡迎黃河迴歸。

有了黃河水灌溉,他們家的旱田,立馬就變成上好的水澆地。

且黃河水運的便利,他們也能享受到。

至於黃河失控?我家離的遠,問題不大。

實在沒有不同意的道理。

但總體來說,還是支援迴歸故道的更多。

原因很簡單,住在黃河故道的畢竟是少數。

看到這裡,朱標就更放心了。

大多數人支援,少數人的意見就可以被忽略。

而且這些人之所以反對,不過是想要好處罷了。

只要朝廷在別處給他們劃一塊地,他們比誰都積極。

少數強硬分子也有辦法,趙瑁案和假鈔案,可以量身為他們打造一整套罪證。

作為仁慈的皇太子,允許他們二選一。

但還有一個群體不能忽略,那就是讀書人。

而且正如朱標所預料的那樣,這個群體意見最複雜。

有認為要讓黃河迴歸故道的,重現昔日榮光。

有反對的,太危險了,沒人能承擔得起這個責任。

還有人牆頭草,認為雙方說的都有道理。

不過好訊息是,反對的人也大多是擔心風險太大,而不是反對迴歸。

這讓朱標徹底放下心來。

到了這一步,事情差不多已經明朗。

但朱標依然沒有表態,或者說在朝廷正式下令之前,作為皇太子他是不會表態的。

但不表態,並不意味著不能稍稍透漏一點傾向。

之後他就動身前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天怮

秋暝

天武霸尊

十九道

漢末沉浮記

何子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