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5章 無題,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陳景恪最近幾天搞了不少發明,但要說最讓眾人震撼的,反而是織布機的飛梭。

彈簧、軸承、滑輪組,都可以看做是全新的發明。

大家在震撼之餘,也只是覺得他很厲害,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就好比一個學渣,不會去揣測次次考一百分的人,是怎麼考的一樣。

正因為太厲害,他們反而不願意去想,為什麼陳景恪就能發明出軸承和滑輪組。

而是很自然的將一切歸結於天賦——我做不到,他厲害是應該的。

但飛梭不一樣,這就是一個改良,一個他們完全能看懂,也能做到的事情。

梭子他們見過,釣魚用的繞線輪他們也見過——繞線輪宋朝就有了。

只需要轉變一下思維,將兩者組合在一起,就能讓織布的效率提高五六倍。

在看到飛梭的時候,很多人心中下意識的產生了一個想法:

原來這麼簡單,為何我就沒想到呢?

就好比是考三十分的人,去看考四十分的人。

為啥我就比他少了十分呢?不服啊。

但正因為如此,飛梭帶給他們的震撼,才更加強烈。

尤其是朱雄英,感觸是最深的。

陳景恪一直給他灌輸生產力這個概念,使得他下意識的認為,這玩意兒應該很高階很難。

軸承和滑輪組,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這也導致他無法理解,大字不識一個,純靠祖上傳下來的手藝吃飯的工匠,能對此做出多大貢獻。

他們能想出軸承這種高階玩意兒嗎?

能想出滑輪組嗎?

很明顯,不能。

那麼,為何陳景恪還一直認為工匠很重要呢?

不過儘管無法理解,出於信任他還是相信了。

可是飛梭讓他知道了,原來生產力的提高可以如此簡單。

就算是普通工匠,潛心去琢磨也能弄的出來。

可是自黃道婆改良織布機至今,已經過去一兩百年時間,為何沒有人做出改變呢?

他想起了陳景恪之前給他說的話:“工匠地位太低,積極性太差。”

“且真正拿主意的是管理他們的官吏,這些官吏只關心自己的任務,關心烏紗帽。”

“技術的革新並不能給他們帶來多少好處,如果革新失敗,反而要因此擔責。”

“所以他們是最不喜歡技術改良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工匠想到了什麼好主意,也沒有地方去試驗。”

“有學問的人不屑於去研究技術,掌握技術的人地位低下……”

“生產力的進步,全靠百姓在實踐中的偶然發現,進展自然緩慢。”

此時,他對這一番話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也更加堅定了廢除匠籍制度的決心。

如果皇爺爺不同意,我就絕食給他看……

嗯,還是算了,餓著挺難受的。

他要是不同意,就等我登基了,統統給廢掉。

就不信他還能反對。

之後,朱雄英就下令,讓當地官府全力推廣新式飛梭。

並且再次寫了一封奏疏,連帶著飛梭樣品一起送回了應天。

然後一行人就繼續上路,前往江西和朱棡會和。

走到半路,遇到了一隊差役,押著上百人在前行。

被押送的人,一二十個一組,用繩子拴起來。

說他們是囚犯吧,這些人身上也沒穿囚服,且押送的力量也太兒戲了。

可要說他們不是囚犯,為何要用繩子拴起來?

陳景恪將人攔停,仔細一問才知道是怎麼回事兒。

江西那邊被拆分的宗族成員,這一批要押送到北平定居。

用繩子拴起來是怕他們逃走。

對此陳景恪也不好說什麼,但想想北平和此地的距離,他皺眉問道:

“你們就這樣步行去北平?”

差役賠笑道:“貴人說笑了,哪能呢。將他們送到渡口,乘船順著大運河北上。”

陳景恪這才放他們離開。

將事情告訴朱雄英,他只是點點頭沒有說什麼。

隊伍繼續行駛,之後又遇到十幾批押送百姓的隊伍,粗略估計有數千人被送走。

這還只是他們看到的,沒看到的不知道有多少。

由此可見,這次朝廷的決心有多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說書先生

漂漂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