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7章 陽謀,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明使節團上千號人,自然不能全都去高麗京畿開京。

只有朝廷任命的使節,帶領百餘人團隊前去開京,大部分都停留在了碧瀾渡。

此地乃高麗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

商業港口的特點,人口密集魚龍混雜,各種訊息傳播的也非常快。

但這恰恰如了大明使節團的意。

他們來的目的是啥?

宣揚儒家思想,宣示大明宗主國地位。

自然是人越多,訊息傳遞越快的地方,就越方便。

而且,以高麗的政體,並非所有的讀書人和官僚,都能隨意進京。

反而是碧瀾渡這種開放性的港口,更加的方便。

大明使節團的正使,帶著一群精英去開京搞宣傳。

剩下的人就在碧瀾渡搞宣傳。

高麗國內的讀書人和官僚,聽聞大明一次性來了千餘人,其中數百人都是儒生。

有多興奮可想而知,紛紛跑過來交流學問。

短短十餘日的功夫,這裡就聚集了兩三千人,並且還有更多人正源源不斷的往這邊趕。

雙方的交流自然是一團和氣融融,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方孝孺也留在了碧瀾渡,不過他對交流學問沒興趣,更多時間用來觀察高麗民間情況。

不過可惜,由於害怕北元截殺使節團成員,不允許私下走動,他也看不到太多東西。

只能回頭和高麗讀書人交流起學問。

他發現高麗讀書人,對程朱理學確實有獨到理解,但不多。

乾脆就一門心思的宣揚起《華夏簡史》,碰到一個人就大談華夏文明,談主脈支脈理論。

結果竟然讓他擁有了一大幫擁躉。

很多傾慕中原的高麗人,自發的團結在他周圍,和他一起宣揚華夏文明理論。

當然,總是有人喜歡標新立異。

不少人覺得這個年輕人太高調,需要教訓一下。

於是就過來和他討論學問。

然後……

所有人都知道了,這個叫方孝孺的年輕人,是個大儒。

而且言辭犀利,文章更是一絕。

這時,不知道誰將他在國內的一些行為和文章,給捅了出來。

雖然引起了些許爭議,但特殊的文風、特立獨行的行為,加上從不歧視高麗讀書人……

反而讓他更加受到高麗人的追捧。

尤其是高麗年輕一代的讀書人,更是視其為楷模。

更是有不少人,以方門學生自居。

這讓方孝孺有些哭笑不得,沒想到在大明自己聲名狼藉,跑到高麗反而被追捧。

人心都是肉長的,他也確實深受感動,想要傳授一些真本領。

但他更清楚,朝廷派遣這麼龐大的使節團,定然有著更深的謀劃。

否則陳景恪也不會特意叮囑他,不要亂來。

孰輕孰重他還是能分的清的。

所以也只是想想,並沒有真的這麼做。

不過心裡也做出決定,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再來一趟,將自己真正的學問傳下去。

在開京那邊,雖然不如碧瀾渡這邊熱鬧,但影響力也不小。

畢竟能住在這裡的讀書人非富即貴。

大明正使帶領百餘人團隊入駐,他們的臨時住所,成了最熱鬧的地方。

每天都有很多讀書人來求學,前來拜訪的文官更是絡繹不絕。

而使節團的人也沒有閒著,摸熟了情況後,開始主動出擊。

去輪番去高麗國子監講學,拜訪當地的大儒交流學問,互贈作品等等。

高麗王自然很不樂意,一度下令不允許大明使節團隨意外出。

然而很快就在讀書人和文官集團的集體反對下,取消了這條命令。

主要是掌握軍政大權的李成桂,這次也沒站在高麗王一邊。

雖然他表面保持中立,但暗中還是比較傾向大明的。

畢竟大明和北元誰更強,可謂是一目瞭然。

也就只有高麗王這個蠢貨,還祈禱著北元能翻盤。

在這種情況下,李成桂考慮的已經不是如何中立,而是如何藉助這個機會獲得大明的支援。

當大明的使節團副使傅安找到他,要求他保護大明使節團成員安全的時候,他內心是竊喜的。

不過表面上還是裝作很為難:“我只是高麗臣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說書先生

漂漂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