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8章 你家族是譜批發的?,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吧,也別一點一點往外擠了。”

陳景恪‘嘿嘿’笑道:“是陛下安排,我只是提點小小的建議。”

朱元璋嗤笑道:“行了,別拍咱的馬屁了,快說。”

陳景恪這才正色道:“陛下擔心高麗復叛,我以為可能性不大。”

“唐朝時,高句麗、新羅、百濟和中原的交流並不頻繁,當地人對中原也並不嚮往。”

“尤其是高句麗和百濟,更是與中原敵對。”

“就算是新羅,也只是迫於高句麗的壓力,才不得不向大唐稱臣。”

“所以才有了後來的降而復叛,讓新羅撿了個便宜。”

“但也正因為大唐曾經徹底征服過他們,讓他們對中原生出了敬畏之心。”

“即便新羅攫取了勝利果實,也依然不敢真的生出叛逆之心。”

“他們始終向中原稱臣,主動學習中原文化和習俗。”

“經過數百年的同化,尤其是程朱理學的傳入,讓高麗大部分人都心向大明。”

“《華夏簡史》的傳播,消除了雙方之間最後一點隔閡。”

“這也是我建議陛下派出使節團的原因。”

“可以說,此時的高麗就是一顆熟透了的果子,等著大明去採摘。”

一席話說的朱元璋也不禁連連點頭:

“有道理,細思確實如此,那你覺得該如何實施統治呢?”

陳景恪說道:“按照陛下之前的計劃,將潭王封在此地。”

“但他這個王只是個傀儡,是過渡性質的。”

“所以,在制度上要做出改變,不能弄成先秦時期的封國,最好效仿漢朝。”

“藩王雖然有極大的權力,但相國等官吏,需要朝廷派遣。”

“然後遷徙高麗百姓到中原定居,現在河南、山東兩省加起來,不足一千萬人口。”

“完全可以在這裡安置百萬人。”

“再從南方人口稠密的地方,遷徙一部分百姓去高麗。”

“這次人口清查,定然會查出很多隱戶。”

“這些隱戶都是無地之人,去高麗就給他們分田分耕牛,再分一個婆娘,他們肯定會願意去的。”

朱元璋再次點頭,當初要飯的時候,誰要是給他分田分婆娘,讓他去哪都願意。

“還有大戶人家的奴僕,大明繼承了遼金宋元三朝太多的糟粕。”

“漢唐時期朝廷努力減少賤籍奴隸,隋朝隋文帝更是公開和貴族搶奪人口,不允許貴族蓄奴。”

“據說唐太宗年輕時,因為家中奴僕太少,土地沒有人耕種,其母太穆竇皇后帶領他們親自種田。”

“只是遼金元乃蠻夷建國,還保留了這種制度。”

“至於宋朝我都懶得再鄙視他們了,他們是第一個主動增加賤籍人數的朝代。”

“甚至一度將平民的地位,貶低到和賤民同等,就這還好意思說自己以文治國。”

“後來大明立國,您老人家日理萬機,需要處理的事情太多,沒顧得上這一塊。”

“這些糟粕制度就被保留了下來。”

“這些奴僕雖然生活在大明的土地上,卻並不能算是陛下的子民,而是他們主人的私有物品。”

“這叫什麼?這叫與君搶民,他們搶奪了本屬於您的人口。”

朱元璋越聽越覺得不對勁兒,聽到後面一腦門黑線,打斷道:

“行了行了行了,咱知道你愛民如子想廢除奴籍。”

“不用拐彎抹角,這件事情又不影響國體,咱就答應你了。”

“你直說,準備怎麼改?”

陳景恪心下一喜,說道:“廢除奴籍,將奴僕改成契約制。”

“契約時間為五年、十年、十五年不等,期間要保證奴僕的薪酬和基本的權益。”

“時間到了之後,如果雙方都同意,可以到衙門續約。”

“如果雙方有任意一方不同意,則不能續約。”

朱元璋突然沉默不語,讓陳景恪很是擔憂,莫非他不同意?

哪知,朱元璋卻幽幽的問出一個問題:

“你可聽說過納妾救人的說法?”

陳景恪搖搖頭,納妾和救人有什麼必然聯絡嗎?

朱元璋嘆道:“當人活不下去的時候,有人遞過來一根稻草,都是活命的希望。”

“尤其是亂世,百姓無立錐之地,男人都活不下去,女人更是悽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