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匠籍如奴籍
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3章 匠籍如奴籍,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出來的。
之後,一行人進入船場。
很明顯能看得出來,船廠是經過刻意打掃的,到處都很整齊乾淨。
朱雄英興致勃勃的來到碼頭,近距離觀看這些大船,所帶來的震撼更加強烈:
“這些寶船是準備出海用的嗎?”
寧吉忠回道:“這微臣就不知道了,去年陛下下令,著三處船廠每家打造二十艘五千料寶船,於今年年末交船。”
“這四艘就是第一批打造出來的,還有八艘已經在建造中……”
朱雄英問道:“時間可不多了,能來得及嗎?”
寧吉忠自信的道:“可以,咱們已經很久沒造這種大船了,也缺少熟練的小工。”
“這四艘船是給大家練手用的,也是為了鍛鍊小工。”
“現在人員已經磨合好,接下來速度就快了。”
朱雄英點點頭,又指著對面的船問道:“那些是新式戰船嗎?”
寧吉忠敬佩的道:“是的,都是新式戰船……”
“真不知道這是哪位大匠的手筆,按照他的設計思路,新式海船抗風浪能力倍增,深海航行也可保無恙。”
“真想拜訪一下,親自向他請教造船技藝。”
朱雄英笑道:“想拜訪他還不簡單,那新式海船就是我身邊這位陳伴讀設計的。”
“啊?”寧吉忠非常驚訝,將信將疑的道:“這……這……陳伴讀懂造船?”
陳景恪搖搖頭,說道:“我不懂造船,但我懂學問。”
“根據我所學,推測什麼樣的船抵抗風浪能力更強,然後將想法告訴伱們。”
“你們再根據這些想法,建造出新式海船……”
“所以,這些船是我們共同研製而成,非我一人之功。”
寧吉忠嘴巴張了又張,最終化為苦笑:
“是啊,我們吃虧就吃虧在不懂學問,只能靠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造船。”
“不懂其中的原理,很難設計出新的船型。”
陳景恪點點頭,何止是造船業,可以說中國古代的百工技藝普遍都是這種情況。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祖上傳下來的手藝,就照著做。
改良全靠偶然出現的天才,或者某人靈光一現。
五千料的大船,其實是宋朝時期的技術。
元朝繼承,然後再傳承到明朝,依然沒有太大的進步。
接下來,朱雄英先後登上寶船和新式戰船,參觀一下內部情況。
他發現新式戰船上,留有很多小門,就問道:
“這是做什麼的?”
寧吉忠介紹道:“這是給火炮留的口子……”
陳景恪驚訝的道:“火炮,現在火炮已經上船了?”
寧吉忠笑道:“陳伴讀哪裡的話,火炮早就上船了。”
“當年陛下率領水師攻打偽帝陳友諒,很多船上就裝有火炮。”
朱雄英也說道:“確實如此,皇爺爺乘坐的船,就被火炮擊碎了,還好他提前一步換乘了船隻。”
寧吉忠恭維道:“陛下乃天命之主,自有天佑。”
陳景恪確實有些驚訝,他以為炮艦是西方搞出來的玩意兒,沒想到中國那麼早就有了。
但……可惜啊,沒有後續發展。
這時寧吉忠說道:“大炮又沉又笨,發射速度也慢,也就前面還有點用。”
“真正決勝負的,還是近距離跳幫戰。”
陳景恪搖搖頭,沒有多說什麼。
但心中已經決定,回去就好好弄一弄火槍火炮。
雖然他不是搞機械的,也不是軍工達人。
但一些紀錄片還是看過的,知道大致的發展過程。
就和造船一樣,提出發展方向,讓工匠們去研究就可以了。
大明不缺優秀的工匠,缺的就是有人指明方向。
站在船頭甲板吹著海風,朱雄英問道:
“這些寶船,製造很難吧?”
寧吉忠不無得意的道:“很難,現在大明能造出這種船的,只有青州、泉州和寧波三家船廠。”
“青州船廠的工匠,很大一部分就是從我們這裡抽調的。”
“他們那裡技藝最好的大匠梅艨,就是我們船廠梅老實的兒子。”
陳景恪若有所思的道:“梅老實,梅艨、梅船、梅舷、梅艄,父子五人是大明造船技藝最高的人之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