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太孫長大了
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1章 太孫長大了,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雄英鄭重的說道:“總有一天,我會將一切還給你的。”
陳景恪笑道:“好,我等著。”
之後朱雄英親筆寫了一封奏疏,八百里加急送往應天。
至於此時公佈攤丁入畝之事,是否會引起不利影響。
陳景恪是經過深思的,並不會。
經過大半年的清查,人口和土地數量,都已經查的差不多了。
現在是深挖階段,看看還有沒有漏網之魚。
寧願當黑戶也不願意入籍的百姓,大有人在。
原因就是丁稅和徭役。
現在將攤丁入畝的風聲放出去,反而會讓很多藏起來的百姓,主動站出來入籍。
至於百官會不會反對……
看看龍椅上坐著的是誰,反對之前先掂量一下,自家戶口本夠不夠厚。
大部分官吏不但不會反對,還會讚頌太孫仁慈。
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是仁政。
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此時大部分土地還掌握在朝廷和百姓手裡。
那種富者阡陌連田的局面,還沒有出現,推行攤丁入畝的阻力並不是很大。
若等到王朝中後期,土地大部分掌握在官僚大地主階級手裡。
再想搞攤丁入畝,就沒那麼容易了。
奏疏很快就送到了朱元璋手裡,一同送來的還有一封書信。
信裡解釋了這麼做的原因。
得知事情的前因後果,朱元璋非常高興,連聲稱讚:
咱的乖孫有王者之氣。
馬皇后在高興之餘,對陳景恪也提出了表揚。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將奏疏傳遞給文武百官檢視。
群臣無不感到震驚,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真是太孫想到的?
少數知道的真相的,雖然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但也能想到是在給太孫造勢。
自然不敢將真相說出來。
朱元璋並沒有立即拍板,而是讓群臣考慮此策是否可行。
同時還下令刊印邸報,通告全國討論此事。
聽到最後這句話,群臣哪還不明白,所謂討論不過是走個過場。
皇帝這是已經決定施行攤丁入畝之法了。
否則不會通告全國的。
原本對此事還有一些不同意見的人,也很識趣的改變想法。
既然無法反對,那就一起讚頌吧。
而且此法確實是仁政,太孫能想到這種利國利民之法,不正說明他乃仁聖之君嗎。
這一刻,文管集團更加認定,太孫就是他們需要的君主。
吹捧,狠狠的吹捧。
一定要將太孫的事蹟傳遍全國,讓他的儲君之位穩如泰山。
退朝後,攤丁入畝之事在極短的時間裡,就傳遍了整個應天城。
並以驚人的速度,向全國傳播。
這其中,固然有文官集團討好朱雄英的原因。
但最主要的,還是攤丁入畝本身。
就算是對朝廷要求再苛刻的人,都不得不承認。
這條政策受益最大的,就是窮苦百姓。
是一條前所未有的仁政善政。
由小見大,太孫果然是仁聖之君也。
不光是有仁善之心,還很聰明。
否則也不會想到攤丁入畝,這樣前所未有的良法。
天命太孫的含金量已經拉滿了。
正如陳景恪所預測的那般,隨著這個訊息的傳播,越來越多藏匿的隱戶主動現身入籍。
這也導致,很多試圖瞞天過海,藏匿百姓的大戶暴露出來。
讓錦衣衛的屠刀下,又多了一些冤魂。
也讓更多的財富和土地,回流到朝廷手裡。
這一次大清查,僅僅是抄沒的錢財,就超過了大明兩年的歲入。
對朝廷來說,這也算是個意外之喜。
也讓朱元璋更有動力去推動改革。
——
且說陳景恪這邊,等他們到達梧州府的時候,攤丁入畝之事已經先一步傳開。
百姓們聽說此事後,自然是欣喜若狂。
太孫在南方百姓心中的地位更加穩固,人還未到萬民傘就已經先送過來了。
各番蠻部落,不論是已經歸降的,還是未歸降的。
也都不得不承認一件事,太孫確實是個講信譽的仁慈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