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危險來自於停滯不前
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5章 危險來自於停滯不前,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史上大多數君主了。”
朱元璋只是笑笑,轉而說道:“繼續說,除了中央集權,還有什麼發現?”
陳景恪說道:“還有就是關於民的,或者說是關於人權的。”
人權?
朱元璋眉頭一挑,說道:“我記得你和方孝孺說過這個詞,還讓他去觀察思考其中的深意。”
陳景恪並不意外他知道這件事情,回道:
“是的,人權就是作為人最基本的權力。”
“華夏數千年曆史,也可以看做是人權不斷完善的歷史。”
朱元璋說道:“哦,詳細給咱說說。”
朱標也露出傾聽之意。
陳景恪說道:“先秦時期最底層的人,一出生就被禁錮在村子裡,生老病死都不允許離開。”
“他們沒有自己的姓氏,連名字都不配擁有,地位約等於牲畜。”
聽到這裡,朱元璋臉色變得有些難看。
不是針對陳景恪的,而是想到了自己。
雖然他們有姓氏,可照樣不配擁有正式的名字。
他祖父叫朱初一,父親叫朱五四,他自己在家族行八,所以叫朱重八。
說起來他們是擁有戶籍的平民百姓,可事實上就是兩條腿的牲畜。
陳景恪沒有察覺到他的變化,自顧自的說道:
“秦國變法採用軍功爵制,最底層的人終於擁有了實現階級躍遷的機會。”
“路引制度的施行,讓百姓有機會離開村子,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等秦朝大一統重新錄入戶籍,最普通的百姓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姓氏。”
“百姓終於獲得了一定的權力,雖然這個權力很小,但也總比以前強。”
“到了唐朝時期,村子依然被高牆圍起,城池內部以坊市隔開,百姓想要外出是非常困難的。”
“出入城池都要有路引,若把守城門的人擅自放沒有路引的人進出,就要受到懲罰。”
“到了宋朝,村鎮的圍牆被拆除,路引制度進一步放開,百姓可以隨意進出城池。”
“雖然我很鄙視宋朝,但在這一點上他們做的確實很不錯。”
“學問在這個時期徹底普及,普通百姓也有機會讀書識字。”
“儘管很難,但比以前沒有任何機會,已經是個巨大的進步。”
“根據史書記載,宋朝的人口流動是非常頻繁的。”
“很多失地的百姓,聚集在各大城市,靠給人做工謀生。”
“而頻繁的人口流動,促進了技術的交流,宋朝的生產力發展非常迅速。”
“瓷器、絲綢、白糖、造船、航海、工商業等等,都得到蓬勃發展。”
“就以鋼鐵產量為例,最高時期達到了年產千萬斤……”
“從以上種種可以看出,隨著歷史的發展,百姓也在逐漸獲得更多的基本權力。”
“套在他們身上的枷鎖,在一點點被取下。”
“這是歷史的潮流,逆流而行者,必將被洪流淹沒。
朱元璋的臉色變得極為不自然,因為他就是逆流而行的那個人。
建國之初,他制定了極為嚴苛的人口制度。
強行給人劃分職業,不允許人更換,還限制人口流動。
雖然經過陳景恪糾正,很多政策改了,但有一些依然還在施行。
而且他對陳景恪這套理論,也並不完全支援。
“人口流動確實能促進交流,但也會帶來極大的不穩定。”
“宋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不得不將流民中的青壯招入廂軍,從而導致了極為嚴重的冗兵問題。”
“前車之鑑,我大明不可不吸取。”
陳景恪反駁道:“人很難超越時代看待問題,宋朝君臣就是如此。”
“他們忽視了人口流動帶來的好處,只看到了其中的弊端。”
“然後又採用了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弊端,從而造成了冗兵問題。”
“事實上,這個問題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
朱元璋好奇的道:“哦,怎麼解決?”
陳景恪說道:“工商業,宋朝海貿發達,生產的商品遠銷全世界。”
“若他們建立大型作坊,招募流民去做工。”
“既能解決流民問題,又可以生產更多的商品,從海貿獲取更大的利潤。”
朱元璋連連搖頭,說道:“不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