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中央不是皇帝
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6章 中央不是皇帝,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此事了,我找你來是商議一下,內閣該如何改制。”
“現在你可以放下顧慮,將你的想法告訴我了吧。”
朱元璋都同意了,陳景恪自然不會再有顧慮,說道:
“首先將軍權、監察權和司法審判權剝離出來。”
“五軍都督府、都察院、大理寺獨立運作,只對天子負責,不歸內閣管理。”
朱標自然明白其中的原因,頷首道:“甚合我意,內閣只是單純的行政機構,不可過問其他。”
陳景恪繼續說道:“再說回內閣,給予其票擬和駁斥權。”
“上對天子負責,下領導各衙門管理民政事務。”
朱標再次頷首,這個革新措施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
想要統籌協調全國資源,就需要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
廢除丞相府之後,就需要一個新部門來承擔這個責任。
內閣無疑是最適合擔任這個職務的。
見他同意這一項政策,陳景恪心中的石頭徹底落地。
內閣制,終於迴歸原來的節奏了。
不過並不是完全迴歸,因為前世的內閣明顯權力過大了。
全國軍政大權都歸它管理,而且內閣成員全是儒家之人,最終一個好好的機構弄成了那個爛樣子。
現在內閣成員是從各個群體裡挑選的,儒家再也無法一手遮天。
而內閣沒有了軍權、監查權和司法審判權,權力也極大的縮小了。
最主要的還是軍權,這個只能掌握在最高領袖手裡,否則必然會導致國家大亂。
大體框架制定好之後,陳景恪又對內閣內部機構做出了設定。
“在內閣中設立辦公司,協助內閣學士處理各項工作,以及負責內閣內部事務。”
“設立中書司,掌誥敕、制詔等任務。”
“設立門下司,掌管政令傳達,負責與各衙門對接。”
“……”
這套機構,參考了前世政府機關的設定,又結合了三省六部制的特點,糅合而成。
陳景恪自認為,非常適合這個時代了。
朱標也很認同這一點,新內閣確實非常完善了,比他想的還要細緻。
接著,陳景恪又對中樞官員的選拔提出了建議:
“站在九層高塔上的人,是無法看清地面上的細節的。”
“同理,中樞高官是無法真正瞭解民間真實情況的,很容易出現何不食肉糜的悲劇。”
“且邊防也是國之大事,如果中樞官員對邊關情況不瞭解,也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個辦法,從選拔中樞官員上做文章。”
“官員必須有基層和邊關地區的工作經驗,才能出任中樞官員。”
“這個中樞官員,包含了六部侍郎、尚書以及內閣學士。”
這裡的基層工作經驗,不是去村裡當村官,而是至少擔任過縣令。
朱標眉頭微皺,說道:“恐會釀成李林甫舊禍。”
唐朝中前期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只有在邊軍擔任過將領的人,才能為相。
李林甫為了長期擔任丞相,就拼命提拔異族將領,打擊在邊軍當過將領的漢人。
因為異族當丞相的難度更大。
安祿山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才失去控制,最終差點葬送了唐帝國。
陳景恪解釋道:“殿下誤會了,我說的邊關工作經驗,不是讓他們去邊軍當將領。”
“而是去邊關省份為官,管的還是民政。”
“而且大明是軍政分離的,不會出現李林甫那種情況。”
朱標這才釋然,說道:“是我想差了,你這一條意見提的不錯。”
“以後有志於進入中樞的,會自己想辦法去基層去邊關歷練的,這於國於民都是一件好事。”
然後他開玩笑的道:“如此,你想進入中樞,就要去地方和邊關走一遭了呦。”
陳景恪回道:“我只願為大明天子的幕僚,對進入中樞毫無興趣。”
朱標啞然失笑,說道:“別那麼認真,我就是和你開個玩笑。”
“那一套規矩是給常人定的,你的能力無需走這個過場。”
陳景恪嚴肅的道:“不,這個形式必須要遵守,不可為任何人破例,即便他是天生聖人也不行。”
朱標愣了一下,讚道:“景恪真乃至誠君子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