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76章 會獵梧州城,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崔耕這話當然有些誇張,何履光的名號當不得“如雷貫耳”四個字。不過,在崔耕將麾下大將派出去鎮守四方之際,此人也算相當拿的出手的大將了。
所謂崖州,就是海南島上的一個州,何履光是海南島上出的第一位高~官顯貴。
在歷史記載中,此人不但頗有勇力,而且善於用兵。
天寶年間,大唐和南詔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之前。蠻人爨部反唐,大唐派軍鎮壓,並且詔令南詔出兵相助。
結果南詔反客為主,不僅將爨部的土地完全吞下。而且將爨部在戰爭中侵佔的大唐領土,全部侵佔了下來。
李隆基大怒,下令已經是左武衛大將軍的何履光派兵征討南詔。
何履光不負所托,大敗南詔軍,將原本屬於大唐的土地奪了回來,並且立銅柱為界。
此後,大唐數次派兵攻打南詔,何履光都率部參戰。儘管唐軍接連戰敗,但何履光一直活蹦亂跳的,足見其能。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何履光率部勤王,雖無顯赫功績,但也沒打什麼大敗仗,成為朝廷的中流砥柱之一。
最後,何履光因平定安史之亂時的大功,受封為嶺南道節度使。要知道,崔耕的嶺南王,最初也就是嶺南道這一小塊地盤。何履光的嶺南道節度使,就是嶺南道的土皇帝,和當初崔耕的權勢差相彷彿。
崔耕心中暗暗琢磨,閣羅鳳在歷史記載中數次打敗唐軍不假,但要說他軍事才能多麼驚才絕豔那也不盡然。數次天寶戰爭,他一是靠吐蕃軍之助,二是靠唐軍攻入南詔內部水土不服,才得以建功。
如今這兩個條件都不存在,我左有楊思勖右有何履謙,何遊魯也頗為知兵,對閣羅鳳又有何懼呢?
要知道,沒有吐蕃之助的情況下,鮮于仲通一個二流名將,都能打得南詔差點滅國。
想到這裡,崔耕慨然道:“閣羅鳳號稱領兵三十萬,本王估計也就是十萬左右。我六萬大軍雖然人數略少,但也僅僅是略少而已。哼,本王帶著安思順和楊玄琰,走一趟室韋,就能滅渤海定新羅。本王帶六十騎走高昌,就能破大食數十萬大軍,建立嶺西聯邦。如今我六萬大軍在手,還有援軍不斷開來,比當初的情況不知強了多少倍,難道還怕了閣羅鳳的十萬土雞瓦狗嗎?”
崔耕這話當然有些吹牛逼,他主要靠的還是楊思勖、何屢光和何遊魯。
但大敵當前,崔耕這麼有事實為依據的吹牛逼鼓舞士氣,已經非常有節操了。要知道,曹操儘管在赤壁之戰時佔了絕對優勢,還要二十萬兵詐稱八十萬呢。歷史上什麼“我方有十勝敵方有十敗”之論,更是數不勝數。
最關鍵的是,崔耕對自己的指揮水平沒底,但因為以往的輝煌戰績,天下人早已把他當成了天下第一名將。
如今這番話說出來,慷慨激昂,擲地有聲,竟然沒人覺得他這番話是在吹牛。
何履光眼前一亮,馬上就跪倒在地,道:“是,越王千歲說得甚是!有您為帥,閣羅鳳的十萬大軍,不過是十萬土雞瓦狗爾!”
何遊魯猛地一拍大腿,道:“對啊,我怎麼把這茬忘了?單是越王一人,就能抵十萬……啊,不,二十……三十萬兵,閣羅鳳就是真來三十萬大軍,都不在話下啊!”
馮仁智也湊趣兒道:“就是這個理兒。俗話說得好,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有越王指揮,我軍打勝仗就跟玩兒的一樣。可惜我麾下的高涼兵不能及時趕到,沒機會立功啊!”
在場的眾賓客也齊齊跪倒在地,高聲道:“微臣等願附越王驥尾,掃平南詔,活捉閣羅鳳。”
崔耕見軍心可用,也非常高興,道:“好,那諸位就趕快回去收拾兵馬,隨本王……出征!”
……
……
軍隊集集沒那麼容易,一直到五日後,崔耕才把六萬大軍集結完畢,開赴前線。
又過了七日,越王軍兵至梧州城。有探子來報,南詔軍距離此地不到五十里,崔耕命大軍紮下了營寨梧州城可駐紮不了六萬大軍,再說了,唐軍的劣勢現在遠不到必須據城而守的程度。
第二天,南詔軍的先頭部隊果然來到。雙方斥候拼殺了數場,互有勝負。
很顯然,南詔軍的實力比崔耕麾下的正規軍弱一些,但比一般的僚兵要強一些。
眼見佔不著什麼便宜,南詔軍脫離了跟越王軍的接觸,一方面監視越王軍,一方面開始紮營。
沒到傍晚,南詔軍先頭部隊的營盤已經扎得差不多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