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43章 禍國程元振,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啊?越王千歲!”
這年頭,誰敢在長安冒充越王崔耕啊,找死也不是那麼個找法。頓時,整支隊伍停了下來。
“參見越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眾萬騎兵紛紛下馬,跪倒在地,參拜崔耕。與此同時,道路兩旁的百姓們也跪了下來。
“越王,真是越王啊!”
“這回妥了,崔青天一出馬,定能為張縣令平反冤情。”
“拉倒吧,那可不一定。要知道,關鍵不在於張縣令冤枉不冤枉,而在於朝廷的膝蓋骨硬不硬。”
“越王出馬,就有一線希望了,總比這樣冤屈被殺好。況且,好像每次越王所要辦的事情,沒有不成功的。說不定這次也能成功!”
……
百姓們沒什麼紀律性,小聲地議論紛紛。
崔耕雙手虛扶,道:“諸位不必多禮,都起來吧。”
“謝越王千歲”。
人們得了命令,紛紛起身。
有個身著紫袍的中年宦官,從隊頭跑了過來,微微一躬身,道:“不知越王攔住雜家的隊伍,意欲何為呢?”
“你是何人?”
“雜家是剛升任的大內總管,姓程名元振。”
“程元振?”
崔耕聽到這個名字後,眼中精光一閃,頓時動了殺心。
要說大唐的禍國殃民之輩,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史思明……等等,在人們的觀念中,程元振似乎根本排不上號。
但在崔耕的心目中,這些人都沒有程元振可惡。安祿山、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終結了大唐盛世,夠可惡的吧?
然而,人家是憑藉自己的實力來取天下。若是成功了呢?豈不是又一朝人王地主?這是實力到達一定程度後,正常人的正常選擇。怪只怪李隆基自己破環制度,給了安祿山過高的兵權。
但是,程元振。
不誇張地說,因為他的處置不當,大唐至少少了二十年的壽命。甚至可以說,因為程元振,大唐徹底失去了中興的可能。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安史之亂後,就是藩鎮割據,大唐天子有名無實。
其實這話並不準確。
很簡單的道理,安祿山、史思明都被朝廷滅了,其他節度使,為什麼就敢不遵朝廷的命令?他們是壽星老喝砒霜嫌命長了嗎?
事實上,安史之亂後,雖然有藩鎮割據的苗頭,但朝廷的政令基本是通暢的,各藩鎮對朝廷也足夠尊重,聽從調令。
若是朝廷徐徐圖之的話,未必不能中興。
壞事就壞在這個程元振的身上。
他掌權之後,企圖籠絡襄陽節度使來為羽翼,來不肯附會。程元振便唆使王仲升誣陷來,以皇帝之命將來調入朝中殺害。
另有同華節度使李懷讓,受程元振誣陷,憂憤自殺。
有了這倆人的前車之鑑,各路節度使誰還敢去長安啊?他們和朝廷離心離德,加速了藩鎮化的程序。
廣德元年十月,吐蕃出兵,一路勢如破竹,攻到了長安附近。唐代宗下詔勤王,結果,各地節度使、將軍一個都沒來,做視吐蕃軍攻下長安,唐代宗星夜倉惶出逃陝州。
當時的太常博士、翰林待詔柳伉,向代宗上書說:“犬戎犯關度隴……武士無一人力戰者,此將帥叛陛下也……無一人犯顏回慮者,此公卿叛陛下也。……自十月朔召諸道兵,盡四十日,無只輪入關,此四方叛陛下也。內外離叛,陛下以今日之勢為安邪,危邪?……必欲存宗廟社稷,獨斬元振首,馳告天下……”
那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就是因為程元振,上至公卿、下至黎民百姓,乃至於四方節度使……都背叛了唐代宗。
這種背叛不是起兵造反,而是徹底不管,愛咋咋地,全唐上下盡數為佛系青年。外敵入侵了,關我屁事?首都失陷了,關我屁事?皇帝危險了,關我屁事?
大唐朝廷徹底失去了他的臣民的信任。
人心散了,再凝聚起來,就幾乎不可能了。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程元振。
程元振卻不知崔耕現在的所思所想,一臉好奇地道:“怎麼?越王之前曾經聽說過奴婢的名字?”
“聽說過,當然聽說過。”崔耕輕蔑地道:“本王聽說,則天大聖皇后封禪嵩山之際,曾經得了一塊石碑,上面寫著,亂唐者,元振程也。當時人們不解其意,則天大聖皇后命人毀之。現在一看……可不就應在公公你的身上麼?”
這話當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