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50章 嶺南三蠻酋,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崔耕說這話,是一點都不誇張。
嶺南道的眾蠻酋造反,和外敵入侵還不一樣。比如說扶桑或者李隆基出兵嶺南道吧。對崔耕來說,無非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而已,就算輸了,也能輸個明明白白。
但這麼蠻酋呢?
不是說一聲蠻酋,人家就是野人的酋長,蠻橫不知禮數,只知道打打殺殺了。
相反地,朝廷要推行南選,就得給人家點好處,封這些蠻酋的子弟為官。現在這些蠻酋的子弟,遍佈嶺南道各地,有些人還官居要職。這些人佔崔耕麾下官員的數量,可能不到三成,但絕對比兩成多。
如果跟外部勢力打起來,他們當然是是站崔耕一邊。而和諸位蠻酋打起來,他們到底佔哪邊,那可就不好說了。
到底如何處置這些官員呢?
都殺了?不光是他們本身,這些人的勢力盤根錯節,和其他正常的嶺南道的官員有姻親關係。崔耕若下了這道命令,那就是自毀根基。
留著?指不定什麼時候就是一顆定時炸彈。
仔細甄別呢?人心隔肚皮,做事兩不知,怎麼甄別?就算能甄別出來,你說殺的都是當殺之人,別人信嗎?
總而言之,和這些蠻酋打起來,就相當於一個人得了癌症。各種殺滅癌細胞的手段,對正常細胞也有殺傷作用。就算真把病治好了,也得去掉半條命。
這還不是最要命的,關鍵是,從哪調兵呢?
若與外部勢力作戰,作戰地點就是在邊境上,或者城池中,都問題不大。
但與這些蠻酋作戰,就是在高山密林之中、瘴疫之地作戰。
從北方的室韋、契丹、渤海等國調兵,那些人從苦寒之地,來到這裡的溼熱之地。還沒打呢,就得因為水土不服去了半條命。再說了,他們慣於在平原地帶馳騁,也不擅長在這種環境下作戰啊。
唯一能指望的,也就是安南都護府了。安南都護府的兵馬倒是能用,但那地界一直不太平。失去重兵鎮壓,未必就不會再出一個黑水教。
崔耕腦海中擁有後世歷史的記載,他當然知道,在歷史上,嶺南道發生過一場規模龐大的叛亂,以瀧州刺史陳行範為首。
但在他原本的想法裡,此一時彼一時,自己威震天下,這陳行範是吃了雄心吞了豹子膽,敢造自己的反?
現在經宋一提醒才發現,自己想當然了。
在歷史上,李隆基開創了開元盛世,擊敗吐蕃,滅了突厥,威震西域。如此威勢之下,陳行範還不是反了?
無它,這些蠻酋就相當於小號的國君,佔據著一個個的獨~立王國。你都要滅人的國家了,人家還能不奮死一搏?
那麼,李隆基的平亂過程,有沒有什麼可諮借鑑之處呢?不好意思,還真沒有。
當時的李隆基,是以楊思勖為帥,從淮南道、江西道等江南各地,調十餘萬弓弩手平亂。
那些地方也是南方,水土不服問題不大。密林之中難以縱馬賓士,弓弩手就是最適合的配置。
楊思勖經過一場場的苦戰後,終於把這些蠻酋殺了個差不多,但也造就了大量的無人區。直到幾百年後,瀧州的戶口數量也不到千名。
自己想效仿李隆基,哪來的江南弓弩手啊?
再說了,在自己的根本之地造就大量的無人區,這不是相當傻缺的行為嗎?
對李隆基來說,他富有四海,就是把整個嶺南道都打爛了都不心疼。
但對自己來說,就是難以承受的代價了。
那麼,話說回來,眼見現在的情況太過危險,能不能宣佈停止“南選”呢?
還是不成。
無論從國家角度,還是從普通百姓的角度,改土歸流都是大勢所趨。
縱觀歷史就會發現,“土官不如流官,後改流不如先改流”,甚至於“桂西不如桂中,桂中不如桂東,桂東不如廣東”
所以,南選之事是正確的,自己要是停下此事,就是開歷史的倒車。朝廷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才做到如此地步。自己怎忍心自己的一時私心,讓無數人幾十年的辛苦付諸東流?
真的難辦啊!
誒!
崔耕迎上了宋那笑吟吟的目光,心中頓時一陣開朗。
他站起身來,親手給宋倒了一碗茶湯,賠笑道:“師兄既然目光如炬,發現了這個問題。想必已經有了解決之道了吧?事到如今,您就莫賣關子了吧?還請對小弟不吝賜教。”
宋搖頭道:“我可不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