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50章 名硯可驚天,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崔耕這麼問,當然有他自己的道理。

端州盛產硯臺,唐朝初年,成為整個大唐主要的硯臺產地。由於連年開採,到了現在,產量已經大不如前。

與此同時,由於制硯水平的上升,端硯越發受到追捧,漸成供不應求之勢。

越是供不應求,也就越受追捧,甚至產生了許多光怪陸離的傳說。

比如說,某年的科舉考試,因為是在冬天,天氣驟冷,大多數考生的硯臺都凍住了,難以書寫。

但是,有個人的硯臺,卻是非常正常。那考生下筆如有神,正常完成了考試,得中進士。

後來人們一打聽,人家用的這硯臺是“端硯”,所以“冬不凝墨”。

還有個說法更厲害,是說考試的時候,那水壺裡的水,都成冰了,無法為考生研磨提供水。

這時候就有個考生就對硯臺吹了一口氣,說道,你這端硯,不是人稱寶硯嗎?怎麼這種情況下,就毫無辦法了?

結果,那口氣噴在硯臺上,就蒸汽升騰,勉強可以寫字了。於是乎,他一邊呵氣,一邊寫字,最終完成了考試,金榜題名。

這就是“呵氣成墨”的典故。

別管這兩個典故是真的還是假的吧,總而言之,這兩個典故一出,端硯更受追捧,價格更是打著跟頭的往上翻。

那麼,這端硯是從哪來的呢?

所謂硯臺,其實就是用石頭做的承載墨水的器具,端硯自然也不例外。

能出產可做硯臺奇石的地方,就是硯礦。既然是礦,那當然就是皇帝的了。

所以,朝廷就下令,端硯礦只能朝廷開採。端州每年必須上交三十六方端硯為貢品。

三十六方還真不多,但是奈何,這端硯的價格太高了,誰不想據為己有?

所以,不斷有朝廷官員,來端州“公幹”,順便帶些“土特產”回去。

最關鍵的是,還不給錢!

開採端硯非常不容易,必須手工一點一點的開鑿,產量又非常低微,端州百姓真是苦不堪言。

事實上,就是給錢也不行啊。端州地廣人稀,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很多時候,錢都沒什麼用。老百姓都去開採硯臺了,大家吃什麼,喝什麼呢?

所以,崔耕為嶺南王后,傳下了一道旨意。任何人不準到端州打秋風,除了上交朝廷的三十六枚硯臺外,一枚端硯都不準多產。

這樣子。端州百姓的負擔倒是減輕了。但問題是,端硯的價格,更是打著跟頭猛往上翻!

到了現在,一枚端硯的價格到了兩千貫左右,還有價無市。

儘管如此,崔耕依舊不敢開口子,怕的就是口子一開,就再也扎不住了。

一個是怕加重百姓們的負擔,另外一個是端硯這種好東西,開採一點就少一點,還是留給後世子孫們吧。

但是今天,崔耕發現,自己完全做了無用功了。李林甫隨隨便便,就送出十枚上好的端硯,說明端州的私採端硯之事,非常嚴重!

林闖到底是幹什麼吃的?

李林甫見崔耕如此憤怒,趕緊解釋道:“這可不賴本官,現在市面上端硯的價格是高,但只要有路子,並不是買不著。”

“什麼路子?”

“買端硯都是下人乾的,具體什麼情況,我就不知道了。”李林甫大概也知道崔耕想查端硯走私的是事兒,道:“要不……我幫您查查?”

崔耕擺了擺手,,道:“不必了,本王自有分寸。”

開玩笑,端州出了這麼大的婁子,崔耕就夠丟人的了。再託別人去查,那還要不要臉面了?這事兒只能是他自己查。

……

……

與李林甫分別之後,崔耕扮作販賣藥材的客商,與眾人一起,往端州方向而來,繼續他的微服私訪之行。

至於那突然消失的江韋,他不怎麼擔心。

陶三妹的身份沒什麼特殊,和江韋更是偶遇。江韋跟端州有關係的可能著實不大,自己去端州微服私訪的事兒,即便他知道了,也造不成什麼影響。

然而,這次他還真是想錯了。

端州城,崇義巷,一個小院中。

有一虯髯大漢面沉似水,坐在一張椅子上。

他的身後有兩名美婢執扇,兩名美婢捧壺,兩名美婢託劍,兩名美婢端酒,架子相當不小。

江韋則跪倒在這虯髯大漢的面前,道:“屬下無能,沒能殺得了崔耕,請主上責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劇透紅樓,黛玉心態崩了

煙雨織輕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