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29章 風雨安戎城,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崔耕道:“說來聽聽。如果果真有用,本王定當不吝封賞。”
楊釗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談,道:“嶺南王以為,既要震懾三國同盟,又要讓吐蕃吃一個大虧,該攻取哪個城池為好呢?”
李泌不滿道:“有話快說,有屁快放。怎麼?你楊釗還想在嶺南王面前賣關子不成?”
楊玄琰也有些責怪楊釗事先沒有就獻計的事兒跟自己通氣兒,不悅道:“好賢侄,莫忘了自己的身份。”
“好,我說。”
楊釗這才一縮脖子,老老實實地道:“在下以為,是安戎城。吐蕃正是透過此城,與南詔接壤。若我軍奪回此城,不僅能震懾吐蕃,還能徹底切斷吐蕃和南詔之間的聯絡。”
“安戎城?”
崔耕前前後後在劍南道主政了好幾年,對安戎城的歷史,還真的非常熟悉。
當初,吐蕃日益強大,大唐對陣吐蕃勝負參半,甚至不得已派出文成公主,和親吐蕃。
為了防止吐蕃侵襲南詔,唐軍在汶川附近的險要之地上,修了一座城池,防止吐蕃人南下。這座城池,就是安戎城。
眨眼間,幾十年過去,到了高宗儀鳳年間。此時,唐高宗李治為帝,宰相班子中有名相劉仁軌,還有一個叫李敬玄的人。
劉仁軌出身微末小吏,因為屢立功勳,漸漸登上宰相之位。
而李敬玄呢?卻是因為乃當世大儒,早年曾為唐高宗李治的侍讀,歷任中書舍人、弘文館學士、尚書右丞、太子右庶子、中書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書,最後拜中書令,進入了宰相班子。
歸根結底,李敬玄一直走的是清貴的上層路線,劉仁軌卻是一步一個腳印爬上來的。
二人互相看不起,不斷互相攻訐。
趕巧了,這時候吐蕃入侵大唐,朝廷要選一個主帥迎敵。
劉仁軌雖然是名相,但也有不厚道之處。他明明知道李敬玄不通軍事,還是向唐高宗舉薦了李敬玄。
唐高宗雖然是明君,但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李敬玄擔任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十幾年,又當了宰相這麼多年,門生故吏遍佈朝廷,有“李半朝”之稱。這種人就算再沒野心,不打壓一下,也太危險了。
於是乎,儘管李敬玄百般推脫,李治還是強烈要求。他甚至說:“國事為重,個人為輕。劉仁軌乃是知兵之人,如果他認為這場仗應該是朕去,我都會去。你難道比朕還金貴?”
李敬玄沒辦法,只能是掛印出徵。結果,他不負眾望的打了敗仗,出乎所有人預料的,連打了兩場大敗仗。要不是在這場戰爭中,名將黑齒常之嶄露頭角,整個戰局將完全崩潰。
在這兩場大敗仗中,安戎城落入了吐蕃之手。可以說,此戰非戰之罪,完全是被大唐朝廷的內鬥拖累的。
安戎城丟的容易,取回來就難了。直到今日,此城還是在吐蕃人的手中。
崔耕沉吟半晌,苦笑道:“若能攻下安戎城,本王當然高興。但是,此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朝廷之前曾經幾次派出數萬兵馬攻打,結果非但徒勞無功,反而損失慘重。”
楊釗道:“嶺南王勿憂。小人認識一個人,可以令安戎城主動開門。”
“哦?此人是誰?”
“他叫章仇兼瓊,現為益州司馬。”
崔耕眼前一亮,道“哦?章仇兼瓊?楊釗,你實話實說,這攻取安戎城的妙計,是你想出來的?還是他想出來的?”
“呃……是他想出來的、”楊釗道:“小人認識蜀中大豪鮮于仲通,要不是鮮于仲通的接濟,我被革職後,早就餓死了。就在三日前,鮮于仲通又把我引薦給了章仇兼瓊。章仇兼瓊在酒席宴間,喝醉了,偶然間提出了此事。”
“這樣啊……恐怕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呢。”
那言外之意,當然是章仇兼瓊在裝醉了。
崔耕也理解章仇兼瓊的心理,現在劍南道的主政之人是上官婉兒和牛仙客,章仇兼瓊若直接跟自己聯絡,恐怕引起這二位的不痛快。
上報給上官婉兒呢?又恐怕上官婉兒把自己的功勞昧了。於是乎,拜託楊釗行事。楊釗現在無官無職,既難掩章仇兼瓊的功勞,又能讓章仇兼瓊對牛仙客和上官婉兒有個交代。
但不管怎麼說,章仇兼瓊在歷史記載中,真是個人才。崔耕稍微一轉念,就命人傳章仇兼瓊、
這是和四十來歲的中年人,一見崔耕就恭謹地跪倒在地,道:“末將參見嶺南王,王爺千歲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