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36章 蜀中鮮于氏,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個時辰後,在章仇兼瓊的引薦下,兩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跪倒在了崔耕的面前。

“末將鮮于仲通參見王上!”

“末將鮮于叔明參見王上!”

章仇兼瓊介紹道:“鮮于氏乃是箕子之後,兩晉十六國時期,有鮮于明在成漢任職司空,為鮮于氏入蜀之始。經過數百年的經營,鮮于氏已經成了蜀中數得著的鉅富。鮮于仲通和鮮于叔明兩兄弟乃是鮮于家的嫡系子孫,文韜武略俱全。更難得的是,對王王一片忠心,願意為王上效力。”

楊釗也道:“沒錯,鮮于兄弟仗義疏財,著實夠朋友。今日又他們立下如此大功,王上可得重重賞賜。”

“呃……”

儘管二人都為鮮于兄弟說話,崔耕卻還是有些猶豫。

在歷史記載中,鮮于仲通的名望可不怎麼好。就是他,率八萬大軍徵南詔,全軍覆沒,僅以身免。

按說,喪失辱國,就算不受什麼實質處分,也得讓其戴罪立功吧?結果呢,因為鮮于仲通和楊釗關係好,硬是把大敗說成了大勝。最後,,鮮于仲通竟因此戰被升為京兆尹,這上哪說理去?

所以,一般來說,後世的人們,是把鮮于仲通當作無能的奸臣來看待的。崔耕一聽到這個名字,就有些反感。

然而,話說回來,就在今日,正是這鮮于兄弟率五千唐軍的團練兵,擊破了吐蕃的三千精銳啊!

這可怎麼解釋?

要知道,這些團練兵根本就不是大唐的正規部隊。而那三千吐蕃兵呢?卻是經過死亡淘汰的精銳中的精銳。

鮮于兄弟能一日之內,率五千團練兵擊敗三千吐蕃兵,能說人家無能?那也太虧心了吧!

不對!

崔耕驟然發現,自己好像犯了一個人們常犯的錯誤:先入為主

不錯,鮮于仲通兵敗之後的行為,是夠無恥的。但是,縱觀此人的人生,也就這麼一個汙點而已。

首先說鮮于仲通的徵南詔之戰。

當時,八萬唐軍將南詔主力圍困於東西百里,南北十六里的腹心地帶。南詔人見勢不妙,最後一次遣使請和,鮮于仲通不允。

他這個應對,歷來為後世之人所詬病。人們認為,若當時鮮于仲通允許南詔請和了,就沒有了後來的兵敗。

但是,仔細想想,這是很正常的應對。馬上就要大獲全勝了,南詔人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唐軍就退回去,憑啥啊?

此戰的最終失敗,也不是因為南詔人多麼厲害,而是吐蕃軍從從浪穹急馳洱海之濱,南詔人和吐蕃人組成聯軍,大敗唐軍。簡直跟後世的,吳三桂引清兵在一片石關戰勝李自成差不多。

你可以說鮮于仲通沒防備吐蕃軍是戰略失誤,但也僅止於此了。

能將蒼山洱海間的險要之處佔盡,令南詔人無險可守,有亡國之危,此人的軍事才能絕不算差。

再說治政之能。

鮮于仲通走楊釗的門路,當上京兆尹後,是不是就貪汙腐敗,魚肉百姓了呢?

絕對沒有。相反地,此人的官聲甚好。後來,鮮于仲通的弟弟鮮于叔明為京兆尹,同樣為百姓稱頌。以至於百姓們有歌謠讚道:”前尹赫赫,具瞻允若;後尹熙熙,具瞻允斯。”

那意思就是:前一個京兆尹很顯赫,大家都看到了他的誠信順從;後一個京兆尹很溫和,大家都看到了他的正直公平。

另外,就是對楊釗,鮮于仲通也不是一意順從。後來,楊釗不斷倒行逆施,鮮于仲通與之決裂,被貶出外。

可以說,除了打敗仗後文過飾非之外,鮮于仲通就沒什麼噴點了。

他的弟弟鮮于叔明更不簡單,出使回鶻,不卑不亢,禮責回鶻可汗。擔任京兆尹,百姓傳頌。治理蜀地,平定盜賊,百姓安居樂業。應對吐蕃的進攻,沉著應戰,五路齊出,將其挫敗。所謂文韜武略俱全一說,毫不過分。

“哈哈,二位將軍快快請起!”崔耕以手相攙,道:“本王棋差一招,被困於安戎城。倉促之間,各部難以及時集結救援。二位提五千團練趕到,敗吐蕃精銳之兵,解安戎城之圍,此戰當記首功。”

“哪裡,王上實在言重了。”

本來鮮于兄弟立此奇功後,還真是頗為得意。不過,在親耳聽說了崔耕的戰績,親眼見到山上的累累屍骨之後,那點子驕傲之心,已經煙消雲散了。

他們心中暗暗琢磨,若說自己五千破三千算了不起,那人家嶺南王一千破二十五萬算啥?神仙嗎?

二十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曦日永恆

大雪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