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14章 大唐雙耀星,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海賓倒是不會懷疑,崔耕是因為郭子儀才決定留下的。本來麼,郭子儀現在名不見經傳,只是以勇力令人高看一眼,沒那麼大的魅力。
他奇怪道:“你怎麼會這麼快就改了主意?”
崔耕心思電轉,不好意思地道:“在下忽然想起,當初在進華州城的時候,曾經給給守門的軍兵看過過所。我這過所雖然是假的,但現在可沒法子偽造一份兒,也只有託庇於將軍了。”
“你小子究竟是犯的是什麼事兒?”
“呃……在下能不說嗎?”
“行,不願意說那也由你。”王海賓無可無不可地道:“反正咱們先鋒軍個頂個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死了就一了百了。若能活下來,立了大功,天大的罪過也能給你抹了。”
“多謝王節度體諒。”
……
……
當即,崔耕化名崔炎,帶著宋根海等人加入了王海賓的麾下。王海賓也真對得起他,給了他一個隊正的職司,手下有一百五十人。
郭子儀雖然勇力過人,但真實年齡不過是十六歲,在忠義社一行人中年紀最小。所以,王海賓只給了一個侍衛親軍中的夥長職司,手下有五十個兵。
忠義社中的其他人也共領了一隊人馬,王昌勝為隊正,其他人在這個隊中各有職司。
華州城裡的殷利貞經過了喪子之痛,勢必不可能善罷甘休。
大軍稍微休整一下後,就一路疾行,往渭州前線而來。
當時的情況是,經過多場小戰鬥的試探後,大唐和吐蕃的主力盡皆集中在渭州附近。
其中吐蕃軍有四十萬之眾,由宰相大相韋乞力徐尚、大將勃盆達延率領。
大唐這邊,張仁願領兵十萬,死守渭州城。劍南軍十萬,由牛仙客率領,在渭州城附近的長城堡駐紮。另外,王率府兵十萬,駐紮在渭州附近的武街驛。
唐軍總兵力三十萬,吐蕃軍總兵力四十萬,大致相等。
到了這時候,崔耕也不著急了。決戰這玩意兒,不是想打就打的,得一方出現致命的破綻,或者雙方都覺得自己不算吃虧的時候,才會突然開始。
所以,經常是兩軍對峙幾個月,最後在三五天,甚至三五個時辰內決出勝負。
反正王海賓的營盤距離劍南軍的營盤只有不到十里地,自己隨時能指揮劍南軍,那就繼續在王海賓的營地內等著唄。
這些日子崔耕的主要任務,還是把郭子儀勾搭過來。
不過,可惜了,雖然他和郭子儀談得也還算投契,但郭子儀這孩子滿腦子忠君報國的思想,雖然對嶺南王崔耕的所作所為表示理解,但決沒半點投嶺南道的心思,崔耕也只能徒呼奈何。
又是五日過去,郭虔的二十萬大軍也到了,唐軍的總兵力達到了五十萬。
五十萬唐軍,相當於大唐總兵力的一半,一旦葬送了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吐蕃人更是不堪,儘管吐蕃人全民皆兵,這四十萬吐蕃軍也相當於吐蕃全國兵力的七成了。若是全軍覆沒,吐蕃的下場比滅國也強不了多少。
完全可以說,這是吐蕃和大唐的國運之戰,任何一方都承擔不起失敗的後果。
雙方大軍不斷試探,大戰一觸即發。作為大唐的先鋒軍,自然也屢屢出動小規模的部隊,與吐蕃的斥候決戰。
崔耕帶著手下人跟吐蕃人打了幾仗,割了十來個腦袋。戰績雖然不算多麼顯赫,但他這個隊一人未死,被譽為福將,在先鋒軍中小有名氣。
郭子儀則表現出了卓絕的軍事才能,帶著自己的手下很是跟吐蕃人打了幾場小規模的硬仗,斬首過百,其中甚至有一名吐蕃的千戶。王海賓大喜,將郭子儀提了一級為隊正。因為郭子儀為侍衛親軍,其地位比崔耕和王昌勝還高了半級。
唐軍中也不光是王海賓的先鋒軍出彩。
郭虔手下有一名叫張守的別將,率五百軍押運糧草時,與兩千吐蕃軍相遇。
結果,張守一馬當先,殺入吐蕃軍中,與之開始了鏖戰。最後,張守大獲全勝,斬首千級,也斬千騎長一名。
如今,郭子儀和張守作為唐軍中冉冉升起的兩顆將星,被稱為“大唐雙耀”,其名號響徹了大唐這五十萬大軍。
崔耕當然知道,“帝國雙耀”對於這二位來說,是當之無愧的稱呼。
“千古完人”郭子儀自不必提,這張守同樣不簡單。
在歷史記載中,張守累敗吐蕃,平定契丹之亂。李隆基能開創開元盛世,在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