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3章 信手拈故智,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個太監就是四萬貫錢的賄賂,那陸少遊買這個官,總共得花多少錢?

他主政揚州之後,該如何回本的呢?

那就是興建揚州羅城。

羅城,按照字面的意思上來講,就是城外的大城。

陸少遊修建的這個羅城,比原來的子城大了四五倍,這麼大的工程得花多少錢財?

稍微一劃拉,就是金山銀海啊。

這算不吃工程回扣,這不還有巨大的灰色收入嗎?

比如說,建好了城市,裡面得有房子吧?以子城內寸土寸金的情況來看,新建羅城內的房子得值多少錢?

最關鍵的是,賣給誰不賣給誰,還不是揚州的官吏們說了算嗎?總不能十餘萬間房產,都進行拍賣吧?

這麼說吧,陸少遊就算躺著啥都不幹,都會有人把他應得的一份奉上,其數目又何止一百萬貫?

更關鍵的是,這些錢不僅拿著不燙手,而且還撈著大好名聲!

哪怕是千載之後,人們提起揚州城來,都不能不提起這位陸大刺史。

崔耕被盧若蘭逼得沒辦法,猛然間想起了這個典故,算是讓張潛撿個現成的便宜。

至於他自己呢?

首先,新建城池這麼大的事兒,只能是張潛牽頭。崔耕一個小小的六品縣令,撐不起這麼大的攤子。

其次,到時候建城的具體事務,少不得江都縣衙的參與,只是賺的多還是賺的少罷了。

還有最關鍵的,建造新城的錢財從哪來?

武則天大肆斂財,都弄得天下通貨緊縮了,指望朝廷撥款肯定不行。

但崔耕還是想到了法子,那就是以城外的地皮為抵押,向商家發行債券。

為了可以順利籌款,自然要把揚州的一哥,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兼揚州刺史張潛推到臺前來。由他來宣佈,誰購買了相應地塊的債券,等羅城建好之後,就有相應地塊的優先購買權。

張潛的公信力,絕對就是朝廷在揚州的公信力嘛。

至於誰來負責發行債券?

崔耕既然給張老頭出了這麼一個撈錢撈名聲的好主意,張潛自然必須是投桃報李,把這項業務交給聚豐隆銀號獨家代理唄。

換言之,聚豐隆一個子兒沒花,就得到了揚州城外大量土地的處置權。

商人們但凡有想在羅城中大有作為的,就不得不看聚豐隆的眼色行事。

清酒紅人面,財帛動人心,更何況是名利雙收?

張潛心動了……

……

心動就必須行動!張潛雷厲風行,當天就寫好了一份奏摺,八百里加急,送往長安城。

第二天一早,他就在府衙外貼出了告示,希望揚州城的軍民百姓,踴躍購買聚豐隆的債券。

於是乎,第二天在聚豐隆銀號前,出現了三種截然不同的人。

第一種,哭天搶地,痛恨自己昨天把錢票八折賣給了“聚隆豐”銀號,要求鄒家的聚隆豐趕緊退錢。然而,人家聚隆豐的夥計掌櫃們,早就逃之夭夭了,他上哪找人去?

第二種是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他們對聚豐隆的信譽有所懷疑,還是要求兌錢。

至於第三種,則是嗅覺靈敏的商家們。

他們不是趕著兌錢,而是趕著從別人的錢莊裡取出錢來,往聚豐隆銀號存錢。

哪怕是聚豐隆的夥計們反覆宣告,知府衙門發行的債券還沒開印,也擋不住他們的熱情。

道理很簡單,這債券和土地掛鉤,很明顯是狼多肉少之局。現在和聚豐隆結個善緣,以後也好說話不是?

眼瞅著存的錢遠比取的錢多,這場天大的危機,聚豐隆就算是安然渡過。

……

至於盧若蘭這邊,願賭服輸。

小娘子倒也是信人,自打這以後,再也沒找過聚豐隆的麻煩。就連鄒駝子都再也沒登過門了。

崔耕閒暇起來,腦海中倒時不時地浮現出這蕙質蘭心小娘子的倩影。

“崔縣令,小僧來探望你了,許久未見,過得可好?”

正在他浮想翩翩間,簾櫳一挑,宋根海帶著一名和尚走了進來。

和尚並非別人,正是崔耕在嶺南道的老熟人慧明小和尚。

崔耕微微一愣,當日慧明小和尚在廣州得自己傳授機宜,很機智地從侯思止那“化”了二十萬貫錢之後,名聲大漲,便隱隱有嶺南道第一神僧的架勢。

不過他很納悶,這小和尚不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