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2章 寺內品佳餚,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這顏色……為了保持食材的奇顏異色,這些菜餚恐怕都是半生不熟的吧?”
“你這是什麼話?既然是菜,那肯定是給人吃的,半生不熟算怎麼回事?”
崔耕伸手一指,努努嘴道:“小娘子何不嚐嚐再做評論?”
“唔…嚐嚐便嚐嚐。”
盧若蘭拈起筷子,將一塊春筍送入口中,用手掩嘴慢慢咀嚼起來。
不過看她的表情,倒是大為享受這美味。
崔耕笑道:“盧小娘子覺得這道菜如何?”
盧若蘭拿繡帕輕輕擦拭了一下嘴角,抿了一下紅彤彤的嘴唇,點頭道:“唔,甚是美味!既保持了春筍的原色和風味兒,又完全斷生,更奇特的是…嗯…妾身也說不上了來了,就是覺得這油……”
崔耕道:“可是覺得這油和菜餚結合的親密無間,分外好吃?”
“就是這個意思。”
盧若蘭若有所思道:“看這菜餚的樣子,應該是煎出來的吧?可和尚們不是不能動葷嗎?”
“和尚當然不動葷腥。”崔耕道,“不過這些菜並不是煎出來的,而是炒出來的。至於和尚用的油,也非葷油。”
“炒出來的?什麼叫炒?”盧若蘭眼波流轉透著奇疑,煞是好看,“剛才聽王大中說,是崔縣令幫法蓮寺弄出了佛冰。莫非這炒菜也出自崔縣令之手筆?”
她還真沒猜錯,的確就是崔耕的手筆。
在唐朝的製作菜餚裡技法裡,可沒有炒菜一說。炒菜的技術,一直到宋朝才被髮明,並且很長時間,被高檔酒樓的廚師們當成了不傳之秘。
至於這麼一層窗戶紙,為何從秦漢至大宋一千多年都沒被人捅破,不是我們中國人不夠聰明,而是有兩個前置條件沒有解決。
頭一個是炒鍋。儘管在漢朝就出來了鐵鍋,但那種鐵鍋粗重笨大,並不適合炒菜。
銅鍋倒是能做成炒鍋的樣子,但是……沒有炒菜,也沒這個需要啊。還有最重要的,銅是制錢的原料,本來就甚是珍貴。不是大富之家,沒人會用銅鍋做炊具。
第二個因素,就是沒有合適的油。在古代,豬都沒多少脂肪,就更別提牛羊了。所以,動物油脂的價格很高。至於植物油脂?有倒是有,比如豆油、麻油、菜籽油什麼的。但這些油一直不被當作食物,而是製作布帛所需的一種原料。誰又會拿製作布帛的原來來作為食用油呢?
……
在崔耕的幫助下,北禪宗掌握了井水變泉水的法子,可以長期以此來招徠香客。
但南禪宗的俗講《西遊釋厄傳》就不行了,因為口口相傳很容易被人“盜版”,也就是在廟會這幾天有用。
所以,崔耕就替慧明小和尚就想到了兩個法子,佛冰和炒菜。
所謂佛冰,就是把硝放入水中,水溫會迅速降低,凝結成冰。依照歷史的軌跡,這個原理到了宋朝才會被人們發現,以致出現了許多夏日賣冰的小販。
至於這個炒菜。經過崔耕簡單一番提醒,法蓮寺的和尚們做出一口適合炒菜的銅鍋,再以豆油熱炒,天下第一盤炒菜就此誕生了。
“不對啊!”
聽崔耕簡要地將炒菜的原理講完,盧若蘭卻突然有些興趣乏乏起來,道:“這炒出來的菜,的確有自己的獨特風味,不過崔縣令若是要說這幾份小菜便是不忍獨享的難得美味,恐怕有些誇大其詞了吧?”
盧若蘭瞪大了眼珠子看著崔耕,一臉“你是不是在吹牛逼”的嫌棄之色。
“我擦,這還不算?”
崔耕攤攤手,道:“好吧,既然炒菜不算,那本縣只能使出殺手鐧來。估摸著時間,他們也該做好了,我這就讓人送進來,保準小娘子愛不釋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