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45章 鬱郁有王氣,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崔耕微微一笑,道:“關於這點,就不勞王爺費心了。只要你主動上表,我這做妹夫的,包你無恙!”
“為什麼?”
“天機不可洩露!”
……
……
一時激起了千層浪。
蕭志忠和李重福一起上表,要求殺三十二名清流罪囚,在長安城內掀起了一陣渲染大~波。
張柬之等人被貶後,蕭志忠可是清流派的中堅人物,這等濃眉大眼的人,也背叛清流派?更關鍵的是,他讓自己死去的女兒和韋家聯姻,真是令人所不恥。
李重福也不怎麼樣啊,本來還以為他有明君之相呢,現在看來,恐怕是李顯第二。
唉,我大唐怎麼就這麼多災多難呢,出的皇帝,竟然一個比一個昏庸,真是天不佑唐啊!
這種感嘆愈演愈烈,直到一個小道訊息的傳來。
據說,久不現於世間的孫思邈老仙師現身於某酒館內,對人說,那隆慶池“鬱郁乎有王氣”。
所謂隆慶池,就是長安隆慶坊內的一座小湖。二十多年前,隆慶坊居民王純家裡,有一口井突然向外冒水不止,很快就在城中溢流成面積達數十頃的小湖,這就是“隆慶池”。
城中難得這一片水色天光的美景,許多王公貴族在池岸修築宅第。李顯的五個兒子,就在隆慶池邊修築五王府居住,後來其他王子也紛紛遷來,建成了十六王府。就這樣,隆慶池畔成了大唐王朝王子們的聚居區。
注意,李顯的三個兒子,並不在這十六王府之內。
現在問題來了,“王氣”出自隆慶池,到底會應在誰的身上呢?別管是誰,只要不是李顯家的那幾個坑貨,就是大快人心之舉啊!
然而,他們高興了沒多久,李顯對於李重福奏章的處置就下來了命李重福前往嶺南道,再審此案。
不少有識之士,都長嘆一聲:張柬之等人之命休矣!
道理很簡單,李重福以王爺之尊,到了嶺南道收拾幾個流人,那還叫事兒嗎?
但是,還沒等李重福動身呢,又有一個重磅訊息傳來:李重福不用去了,張柬之等人在渡珠江的時候,遇上了大風,船毀人亡,盡皆葬身魚腹。
這可奇怪了。
雖說珠江上淹死人並不稀奇,但是,整好淹死張柬之這一船人,也真是個小機率事件了。
不少人就暗暗琢磨,這三十二名清流,到底是真死了,還是被人救了?
如果是後者,那李重福彈劾這三十二人,就完全有另一種可能了。
其一,李重福有天命在身,上蒼不想讓他沾上這個汙點,特意安排人把張柬之等人救了。第二,李重福本身就是這場行動的主要策劃者,他之前表現的和張柬之等人勢不兩立,完全是為了掩人耳目。
小小年紀,就有如此機智,日後說不定真能成長為一代明君。
與此同時,臨淄王府內。
一張石桌前,兩個人正在對坐品茗。
左邊那位紫袍玉帶,丰神俊朗,正是臨淄郡王李隆基。
他親手將一杯茶湯端上,賠笑道:“高公公您嚐嚐,這可是有名的西山白露茶,湯色明亮、溫香如蘭、口感純正,味道極妙哩!”
右邊那個被他稱為高公公的,就是李顯的貼身太監高力士。
李隆基收攏了秘堂的部分力量,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無論財源還是人手,都大大充裕。
他深知內宦的重要性,拼了命的收買宮中的宦官,其中當然也包括高力士。
接觸了幾次後,今天李隆基終於將高力士請入了府內。
高力士輕抿了一口茶湯,道:“果然不錯,雜家多謝王爺了!誒,對了,似乎您府裡的西山白露茶,和宮裡的大不相同啊。”
李隆基道:“西山白露茶是貢茶,宮裡邊當然有。但是,這西山上茶樹多啦,唯有一顆千年老樹上所產之茶滋味最美。實不相瞞,我這茶葉,就是來自那棵千年老茶樹。”
略頓了頓,又繼續解釋道:“不過可惜了,這老樹枯死了大半,每年只能產茶八兩。數量如此之少,你想想,地方官敢往皇宮送嗎?到了最後,也就便宜小王我了。”
茶葉和稀世珍寶不同,皇帝喝著好,肯定會讓西山想辦法增加供奉,那地方官也只能去抹脖子了
高力士道:“這麼說……雜家還是沾了臨淄王的光了?”
“談不上,談不上!”李隆基連連搖頭,道:“應該說寶物有德者居之,小王和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