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42章 未死休定論,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周憬慨然道:“比干,古之忠臣也,神而聰明,其知我乎?後、三思亂朝,虐害忠良,滅亡不久矣。可懸吾頭國門,觀其敗也。”
言畢,刀尖往前一送,一股鮮血噴出,頓時死於非命!
崔耕當然明白,周憬所謂的“可懸吾頭國門,觀其敗也”是取的,伍子胥眼懸國門之典,表達自己死不瞑目、忠貞憤慨之意。
但是,那豈不是同時表明,李顯跟昏君吳王夫差差不多嗎?雖然李顯那兩下子還不如吳王夫差呢,但你也別說出來啊!
“唉,這幫子清流,空有一腔熱血,死諫都諫不好,憑什麼跟武三思鬥啊!”
崔耕暗暗腹誹了一句,命人把周憬的屍首裝殮起來,抬著棺槨前往含元殿覆命。
說來也巧,在皇宮門口處,整好和武三思的隊伍撞上了。
武三思皮笑肉不笑地道:“哎呦呵,這不是崔尚書嗎?怎麼?陛下讓你抓的人犯呢?”
崔耕道:“人犯自盡了。”
“自盡了?恐怕是殺人滅口吧。嘖嘖嘖,我說崔相,可真有你的,我剛才就說,你可能殺人滅口,怎麼著?你還真做了?這也太拿陛下的旨意不當回事兒了吧。”
崔耕有李裹兒護身,還真不太在乎武三思的這點攻訐,反問道:“怎麼?聽德靜王的意思,是抓到桓彥範了?”
“不錯,正是,帶上來!”
他微微示意,就有人推推搡搡,把桓彥範帶了上來。
武三思有“賢王”之稱,必要的場面還是要做的,此時尊敬桓彥範曾經為當朝宰相,並沒有上刑具。
崔耕冷笑道:“長安縣尉周憬自刎身亡,宰相桓彥範忍辱偷生。桓相,您就不覺得羞愧嗎?”
其實,崔耕倒不是真的惱恨桓彥範沒骨氣,關鍵是這事兒也太氣人了自己好不容易,促成桓彥範辭官不做,頤養天年的結局。現在可好,這位又主動回長安了,真是好良言難勸該死的鬼!一股濃重的挫敗感,湧上了他的心頭。
桓彥範卻不知崔耕的所思所想,傲然道:“崔二郎,老夫聽說你做過一首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崔耕點頭道:“不錯,是有這麼一首詩。”
“那老夫就告訴你,老夫現在還沒死,現在給我蓋棺定論,早了!”
言畢,傲然向宮門處走去。
武三思暗罵一聲,道:“莫非你還想憑三寸不爛之舌,讓陛下回心轉意不成?這老頭兒莫非是讀書讀傻了?搞不懂啊,搞不懂。”
崔耕也滿腹狐疑,隨著桓彥範往裡走。
功夫不大,已經到了含元殿內。
出了這麼大的案子,李顯也顧不得給武則天送葬了,正在這等著人犯呢。
好在這幫清流派也不是傻瓜,在張柬之的帶領下,叫起了撞天屈,聲稱自己別說謀殺韋后了,就是謀殺武三思一事,都毫不知情。
當然了,完全不承認也不行,現在王同皎準備行刺的心腹已經被抓了,桓彥範張貼揭帖的手下,因為鄭的出賣,也身陷囹吾。就是袁恕己,剛才也在情急之下露了口風。
於是乎,大家棄車保帥,聲稱參與這事兒的,就是桓彥範、王同皎和袁恕己這三位。其餘人等,都是被武三思指使冉祖雍攀誣的。
韋后吵吵嚷嚷地要動大刑,御史大夫蕭至忠據以力爭。李顯一個頭兩個大,見崔耕和武三思來了,連忙問起桓彥範和周憬的下落。
崔耕嘆了口氣,道:“周憬自刎於比干廟中,臨死之前,託我給陛下帶個話:比干,古之忠臣也。倘神道聰明,應知周憬忠而死也。”
他終究是沒按照周憬的原話複述,用了比較溫和的說法。
還是那句話,李顯本身既有治國之能,又頗為聰明,只是一涉及到韋后和女兒們,就精神不大正常,非常容易做出昏聵的決定。
聽崔耕這麼一說,李旦默然良久,道:“人死如燈滅,葬了吧。”
然後,又道:“桓彥範呢?”
武三思回道:“就在宮外候旨。”
“宣他進來。”
“是。”
腳步聲聲, 桓彥範昂首闊步,走入了殿內。
他跪倒在地,道:“草民桓彥範參見陛下,不知陛下宣召微臣,到底所為何事?”
“哼,你的心腹手下在朱雀街上貼了幾百張揭帖,都已經被朕的禁衛抓獲。人證物證俱全,你還有何說?”
“哦,您說的是這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