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37章 吐蕃的內情,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郭元振道:“這事兒得從吐蕃的制度說起。吐蕃贊普將土地和臣民,分封給若干個大領主。而大領主,又將土地和臣民,分封給若干個小領主,層層封授,最後交給庸奴耕種……”

聽郭元振侃侃而談,崔耕對吐蕃的社會制度,有了個大概的瞭解。

吐蕃的土地被層層分封,而所有的領受土地者,都要交納賦稅和服徭役。

大領主要向政府交納貢賦,小領主要向大領主交納貢賦、服役,而“庸奴”則義務向小領主交納賦稅和服徭役。

所謂庸奴,只是個蔑稱。他們可以擁有自己的私人財產,並不是真正的奴隸,只是對領主的依附比較嚴重罷了。大概用“農奴”或者“屬民”來稱呼更為恰當。

比庸奴地位低的還有“奴、庸、蠻貊、囚徒”等,這些人就只被當作會說話的工具了。

另外,還有一種人,比庸奴的地位略高,那就是平民。平民直接耕種政府的公田,也可以理解成直屬於贊普的“庸奴”。

總地來說,吐蕃就是分為三個階級:贊普的皇室,領主和庸奴。三者之間,是完全不可逾越的,這個觀念在吐蕃人的觀念中根深蒂固。吐蕃名將論欽陵,對上不怎麼通軍事的吐蕃贊普,卻大敗而歸,就是這個原因。

崔耕聽到這裡,打斷道:“這麼說,此時的吐蕃,大概是處於半封建半奴隸社會?”

“半封建半奴隸?”郭元振雖然覺得這詞兒有點怪異,但稍微一想,就點頭讚歎道:“崔相真是一語中的!嗯,半封建半奴隸社會,一句話就把吐蕃的制度說了個明明白白。”

崔耕疑惑道:“照你這麼說,吐蕃軍的主力就是庸奴?那就奇怪了。這些庸奴,打贏了沒啥好處,打輸了命沒了,他們英勇作戰圖個啥?為何吐蕃的大軍的戰力,還……那個……不在我朝之下?”

郭元振解釋道:“那是因為吐蕃民風尚武,其國民以戰死沙場為榮,以怯懦逃跑為恥。英勇做戰之人,生披虎皮,死後在墳塋繪以虎形,榮耀無比。而怯懦之人,則會被強迫穿上狐狸皮,遊街示眾,受盡嘲弄。在吐蕃人的心目中,這就是僅次於死的刑罰了。”

崔耕聽到這裡更疑惑了,道:“既然吐蕃奴隸悍不畏死,你那個“官民分制”之說,又從何說起呢?”

郭元振微微一笑,道:“再悍不畏死,也得有個限度。好生惡死,乃人之長情。吐蕃雖然民俗尚武,又豈可徹底扭轉?崔相您想,每次戰爭,得利的都是那些大小領主,吐蕃百姓卻只擔了個虛名兒。這日子久了,他們豈能不意識不對?”

崔耕想想也是,吐蕃百姓們再愚昧,被騙了一百多年了,也該醒悟了。他問道:“所以,怎麼個官民分製法呢?”

“下官的法子就是,咱們每次與吐蕃貴人接觸,都得據以力爭,不必客氣。但與百姓接觸,就得反覆對他們宣揚兩國修好之意,縱是吃點虧也沒什麼。這日子久了,吐蕃百姓們就會問了,人家漢人希望和吐蕃修好,咱們到底是為何而戰呢?總不能白白戰死吧?久而久之,民心厭戰,吐蕃人和我大周打起來,戰力必會下降。”

封常清插話道:“這個法子,是不是太軟了些,果然管用?”

“當然管用了,咱們大周最近幾年,對吐蕃勝多敗少。除了論欽陵死於內鬥之外,吐蕃民心思安也是原因之一。”郭元振道:“另外,一個顯著的表現就是,最近幾年,祭祀文成公主的廟,在吐蕃可是越來越多。”

崔耕明白,文成公主在吐蕃貴人和百姓中,其形象並不一致。

在吐蕃貴人看來,她只是松贊干布的六個妃子之一,連王后都不是,算不得多麼地位崇高。

但在吐蕃百姓看來,這位公主在世之日,吐蕃和大唐保持了長久的和平,既不用服那麼多的兵役,又不用交那麼多的賦稅,簡直是萬家生佛一般。這文成公主的廟修的越多,說明他們越不願意與大周開戰。

吐蕃貴人窮兵黷武,百姓卻不願作戰,分而治之,這其中還真是大有可資利用之處。

崔耕道:“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嗯,官民分制,本官到了吐蕃之後,知道該怎麼做了。”

“哪裡,崔相過獎……”

蹬蹬蹬~~

郭元振的話剛說到這,忽然一陣腳步聲響,有一名小校走入了帳內,高舉一封通道:“啟稟郭都護,突騎施有信來!”

“拿來我看!”

“是!”

郭元振接過信來,連看了三遍,越看越是面色陰沉無比,最後猛地一拍几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劇透紅樓,黛玉心態崩了

煙雨織輕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