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03章 宰相大變動,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此時此刻,李隆基牙關緊咬,雙目緊瞪,氣勢洶洶,看那意思,一言不合就要掀桌子了!
但是,崔耕卻上前一步,攔在了他的面前,沉聲道:“敢問臨淄王,崔某人的主意,有何不可?”
“我……”
李隆基其實也沒什麼正當的反對理由,只是因為這個結果,太過損害了自己的利益了,才強烈反對。
好麼,先用薛稷換掉鍾紹京,再讓薛稷和崔日用同歸於盡。眨眼間,這宰相班子裡,自己的心腹只剩劉幽求了。就算加上自己本身也才倆人,佔不了什麼絕對優勢。
父皇簡直是拿自己當傻子在耍啊!
他沒好氣兒地道:“若是有人和你崔相謾罵鬥毆,你也去職?”
崔耕毫不猶豫地答道:“當然。除非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那若是有人心懷叵測,無禮謾罵毆打,逼著你還手呢?”
崔耕伸出三根手指,道:“其一,這條規矩。是宰相互相謾罵毆打才會啟動。若是一方謾罵毆打,一方逆來順受,就僅需挑事兒的那一方去職。一個宰相寧願不要官位,也要拉著另外一個人同歸於盡,這種情況應該不多。其二,作為被打之人,身為國家宰相,難道連這點氣度都沒有?須知宰相肚裡能撐船啊!其三,若被打之人有了準備,完全可以使對手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
這樣,崔耕對答如流,完美解釋額了這個政策。
事實上,天地良心,這兩名宰相爭論謾罵,就必須雙雙去職的主意,跟崔耕關係不大,乃是李旦的首創。今日讓崔耕提出來,只是為了李旦和李隆基不至於撕破臉罷了。
在歷史上,李旦就是靠這招,讓薛稷自爆,炸掉了崔日用,去李隆基一臂膀。
從那以後,這條規矩成了定例。從唐至宋乃到明,不知多少宰相利用這招“天魔解體大~法”,和對手同歸於盡。
李隆基辯無可辯,深吸一口氣,道:“崔日用和薛稷去職之後,不知該何人繼位?”
崔耕道:“某舉薦兩個人,一為姚元崇。他原本就官居禮部尚書之職,神龍政變有功,理應進位為宰相。不過可惜,因為姚元崇哭則天大聖皇后移宮,被先帝貶為亳州刺史。如今時過境遷,是不是應該把他召回朝中了?”
“姚元崇”這個名字還真讓李隆基難以拒絕。
此人不僅是李旦手下頭號忠犬,而且和李隆基走得頗近。就是當初他哭則天大聖皇后,裡面也有李旦指使的影子。姚元崇被貶亳州,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代為李旦受過了。
另外,姚元崇人品好、能力強,在朝臣中威望頗高,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是宰相的天然候選人。
最終,李隆基點頭道:“姚元崇為相,本王並不反對,那另外一個人呢?”
“另外一個人,就是宋。”
宋在武則天當政的時候頗受重用,甚至敢於和二張兄弟打擂臺。但是,到了李顯當政的時候,就沒那什麼幸運了。
李顯任人唯親,可不管你賢德不賢德的。他當政之後,宋因為得罪了韋后和武三思,被貶為貝州刺史。
如今把他招回來,是符合“撥亂反正”的大氣候的。
最關鍵的是,宋和各方的關係都不遠不近,既不算李旦的人,也不算李隆基的人,更談不上是崔耕的人。
李隆基想了半天,也沒什麼合適的理由反對,只得道:“宋不錯,可以為相。”
李隆基、李旦和崔耕意見一致,此事就定了下來。
李旦下旨,將姚元崇和宋盡皆招回朝內。姚元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宋為中書令,也是同中書門下三品。
薛稷和崔日用盡皆去了相位,其中崔日用為雍州長史、左散騎長侍。薛稷為太子少保,晉國公。
李旦登基之後,為了清除崔耕的影響,把京兆尹衙門撤了,重設雍州府。
本來雍州牧是虛職。崔日用的雍州長史,算是位高權重了。但是,現在的雍州牧是寧王李成器,誰敢忽視他啊?所以,崔日用根本就沒什麼權力,只是頭銜好看而已。
儘管如此,他還說不出李旦的不是來。因為人家薛稷領的全是虛職,還不如他呢。
不得不說,李旦老謀深算,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讓李隆基挑不出半點毛病來。
歷史上也是這樣,李旦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掌握著平衡,牢牢把握住皇帝的權力,小日子過得悠哉遊哉。
可惜李隆基是個不按理出牌的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