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80章 灞橋有紛爭,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然。我大周以前並無京兆尹一職,本官也用不著和誰交接。”
“那就好。本來崔京兆初來乍到,小人不應打擾的。但這灞橋鎮今晚要出一場大亂子,不敢不報知崔京兆知曉。”
“嗯?什麼亂子?”
薛書道:“有兩個幫派,要在灞橋談判。這一旦談不好,不就打起來了嗎?若是傷了數十條人命,恐怕對崔京兆的名聲大大有礙。”
崔耕臨來之前,對長安也是做了幾分功課的,道:“哪兩個幫派?忠義會?合力社?還是四海邦?或者……聚寶樓?”
“都不是。”薛書介紹道:“這四個幫派,在長安城內井水不犯河水,怎麼會打起來呢?真正打架的,是漕幫和天王寺的人。”
崔耕心中納悶,漕幫不是後世清朝的幫派嗎,怎麼大唐年間就出現了?
他問道:“漕幫是什麼幫派?管漕運的?”
“崔京兆英明,漕幫就是管漕運的。您知道,從洛陽到長安,若從水路上運糧,必然經過三門峽天險。儘管三門峽危險無比,每年還是有一些糧食,透過水路運起來。在碼頭上裝卸糧食、為漕船拉縴繩的民夫們,就成立了一個幫派,叫漕幫。原來的漕幫好生興旺,可自從陛下遷都洛陽以來,外地運來的糧食變少,漕幫也就漸漸沒落了。”
“唔。”崔耕點了點頭,示意他說下去。
薛書繼續道:“但是現在,陛下遷都的訊息傳來。漕幫的聲勢馬上看漲,要求入幫的關中子弟如過江之鯽一般。”
崔耕道:“幾十年了,長安城內人口滋生,朝廷也多了許多冗官冗員,長安的糧食會比以往更加不足,非得從水路運糧不可。漕幫的確理應慶賀。”
薛書道:“但是,他們高興的太早了。天王寺的主持胡僧惠範,也看上了漕運的大利。他派了門人弟子,屢次與漕幫為難。就在今晚,二幫準備在灞橋上談判。”
慧範?
崔耕對於這個名字並不算陌生,在後世的歷史記載中,此人是太平公主的一個情~夫,後來被李隆基砍了腦袋。
他問道:“這個惠範到底有多大的實力,敢跟漕幫為難?”
“慧範和尚可不簡單,他不僅僅是天王寺的主持,手中還有遍佈天下的買賣。人們都說,他的家產,至少得這個數兒……”
說著話,薛書伸出了一根拇指。
崔耕道:“能跟漕幫爭鋒的和尚,家產肯定少不了,這是……十萬貫?”
“您也太小瞧人家了。”
“那是一百萬貫?”
“哪啊,告訴您,最少是一千萬貫!”
“啥?一千萬貫?”
崔耕聽了這話,還真是目瞪口呆!
沒錯,崔耕本身是有錢,咬咬牙,也能湊出一千萬貫錢來。但是,別忘了,他除了那些日進斗金的產業外,還開銀行啊!而且是天下最大的銀行。
普天之下,誰有這個境遇?
不說別人,就說張昌宗吧,此人深受武老太太寵信,權傾天下。求他辦事兒的人,如過江之卿一般。那麼,張昌宗死後抄家,總共抄出來多少錢呢?僅僅才五十萬貫而已。
由此可見,這惠範和尚,到底掌握了多大一筆財富。當然了,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漕運的利潤得有多麼豐厚,引得慧範和尚都動心了。
崔耕道:“惠範和尚背後肯定有哪位達官貴人撐腰吧?要不然,他那麼有錢,還不得被長安城內的齷齪官兒給生吞活剝了?”
範書道:“那是自然,聽說他是走通了太平公主的門路。”
崔耕心中暗想,看來,現在的慧範和尚,就已經成了太平公主的入幕之賓了啊。我到底攙和不摻合這事兒呢?
他站起身來,緩緩踱步,道:“慧範和尚背後站著太平公主,手中的財富富可敵國。一個早已破落的漕幫,憑什麼和他鬥?”
說著話,他已經轉到薛書的跟前,沉聲道:“本官插手此事,表面上看,是兩不相幫。實際上,卻是相當於幫了漕幫的一個大忙!說,你到底收了漕幫多少好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