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部分,迎頭撞上心理學,南方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心理學家認為,似曾相識感的出現可能是因為我們接收到了太多的資訊而沒有注意到資訊的來源。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經歷很多事情,有的我們會刻意記下來,但有的我們卻不會在意,這些記憶就變成了無意識的記憶。而當我們面對新的事物和情景的時候,這些事物會刺激我們的一些記憶,讓我們曾經經歷的記憶與現狀進行匹配,這樣,我們就產生了似曾相識的感覺。
另外,也許我們並沒有真的經歷過這些“相匹配”的事情。不過,我們做過的夢,看過的小說、電視都會給我們提供這樣的資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面對一些場景的時候,會突然想起我們忘記的夢,或者是忘記的小說和電視劇情節。
那些經常在外旅遊的人、喜歡電影小說的人和想象力豐富的人,似曾相識的感覺在生活中會來的更加頻繁,因為他們的資訊來源相比其他的人要多一些。
大腦的一種錯覺
醫學上對“似曾相識”有這樣一種解釋:每個人的大腦都會有一個記憶快取區域,當你看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會把這些記憶先放到快取區裡面。但有的時候,大腦會把這些記憶儲存到錯誤的地方——歷史記憶區。於是當我們看著眼前的事情,就會感覺自己好像經歷過一樣。尤其當我們疲勞的時候,這種現象更容易發生。
那麼什麼樣的人最容易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呢?
研究發現,這種現象在情緒不穩定的人身上更容易出現,因為與情緒相關的記憶我們會更容易記住,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年後,曾經的戀人還記得分手前說過的話。相對於年幼和年老的人,青年人和更年期的人更容易出現“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和人體的內在狀況有很大關係,由於內分泌劇烈變化,情緒不大穩定,記憶也就變得活躍起來,那些無意識的記憶,不需要去想,就可以映現在我們的大腦裡。
值得注意的是,過於頻繁、過於強烈的“似曾相識”並不好,它意味著儲存記憶的腦細胞正遭受著強烈刺激,而這很可能是癲癇的前期症狀。
被記憶“隱藏”的驚人血案
8歲的小女孩卡莉失蹤了,3個月後,她的屍體被找到了,沒有人知道誰是殺害她的兇手。20多年後的一天,卡莉的朋友林可在進行心理治療的時候,回憶起了那個被壓抑很久的恐怖事實。原來,林可親眼目睹了卡莉被她自己的父親性侵犯並被殺害的過程,卡莉的父親還威脅她,如果她把這件事情告訴別人,就殺死她……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林可會把這段恐怖的記憶遺忘了20多年,我們可以從弗洛伊德的被壓抑的記憶中找到答案:當一個人的生存狀態受到威脅時,個人的記憶系統就會受到壓抑,把這些記憶從意識中驅除出去,壓縮排無意識中。不過,只要有適當的機會,這些記憶就像復甦一樣,從壓抑的狀態下解脫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林可在心理治療的時候,回憶起了那件事情。著名懸疑片電影導演希區柯克的一部有關精神分析的電影《愛德華大夫》,就是講述有關恐怖事件的記憶被壓抑的問題。 。 想看書來
第四章 “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與記憶有關的心理學(3)
當然,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的。不過,在生活中,我們還會發現類似的現象。如果你問一個經歷了極度悲傷的人是不是有過傷心的事情,他很可能會極力否認。他並不是在說謊,就像上面故事中的林可只是因為自我的保護作用一樣,忘掉了那些傷心的事情而已,他的語言和行為只是一種坦誠的無意識表達。
這種遺忘並不是遺忘的普遍現象,畢竟對我們生存構成威脅的、對我們造成極大傷害的事情一般來說並不是很多。那麼,對於這些普通的事情,我們記憶的遺忘是什麼樣的過程呢?
我們對事物的遺忘都是先快後慢的,這是一個叫做艾賓浩斯的德國心理學家提出的理論。他以自己為實驗物件,以沒有意義的音節為記憶材料,做了大量的實驗。根據遺忘試驗的資料,他畫出了遺忘的曲線,人們稱為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或者叫艾賓浩斯記憶曲線(見圖42)。
圖42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遺忘在數量上受時間的制約:遺忘量隨時間遞增,遺忘的速度先快後慢。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記憶的東西不會快速被遺忘,就需要及時複習。不過,每個人的遺忘模式並不相同,你需要找到自己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才能夠更好地記憶或者遺忘。
當我們忘記朋友的電話號碼,或者忘記到超市買什麼東西的時候,都會抱怨自己的記性差。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