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一二章 立碑定約,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然了,姜弘立、韓潤的家人,早在李倧發動政變登基之後,就已經被尹昉、李貴、張晚等人給誅殺掉了,如今還留在漢城都是遠支親族了。

不過,張晚、元斗杓等人這麼做的目的也很簡單,那就是徹底斷了國王李倧以及議政府那些大臣們今後再生降虜之念的根源。

張晚、元斗杓等人統領的朝鮮御營,自然不會滿足於抓捕申欽等人的家眷和抄沒他們的家財。

當夜朝鮮御營進城,整個漢城一片混亂,本來就軍紀散漫、窮困潦倒的朝鮮御營士卒,進了城之後,先是抄殺了申欽等人的府邸宅院,接下來連帶著住在周邊的其他朝臣富戶也造了殃。

加上城中北來的難民也有不少人趁機作亂,參與搶掠商鋪和居民,到了第二天天亮的時候,尹昉、金尚容等人不得不請求姜曰廣派出大明隨扈的軍隊出兵。

劉興賢於是在天亮時率軍入城,對城中作亂的北來難民大開殺戒。

最終,直到午時左右,尹昉才在李信、黃龍率領保護之下,進入城中平息亂象,恢復了城中的秩序。

與此同時,五位重臣通虜拒明、陰謀叛亂而被鎮壓的訊息,也隨著明軍的入城平亂而被有意地大肆傳揚開來。

知道宣政殿中真相申欽一方都已經死掉了,沒有辦法替自己辯誣。

而另一方則樂見這樣的訊息被傳開,因為他們也需要漢城計程車林百姓堅定地站在自己這一邊。

畢竟,對於他們來說,割讓北方兩道的土地,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最好還是不要大肆宣揚為好。

昌德宮和漢城之中連番發生的變故,使得大明與朝鮮之間的約書,再也沒有了難以跨越的障礙。

就在漢城之中的亂局徹底平定之後的第二天,也就是姜曰廣等人抵達漢城東郊昌德宮後的第三天,朝鮮國主李倧,帶著世子李溰以及其他宗室親貴和議政重臣,在昌德宮的仁政殿中,正式簽下了那份條約,然後用上了朝鮮國王之印。

三天後,由朝鮮弘文館大學士兼成均館大司成尹集親筆書寫碑文的一通石碑,被立於仁政殿前的廣場之上。

大明與朝鮮的約書,以漢文和諺文兩種文字,被鄭重其事地刻寫在了這通石碑之上。

只不過朝鮮君臣在約書的前面加了一通序言,在序言之中,將北方二道和濟州島的割讓,說成了是朝鮮君臣的主動奉贈,用來感謝大明在萬曆壬辰倭亂之中對朝鮮國的恢復再造之恩,幫助安置大明朝遼東漢人難民。

姜曰廣等人也默許了朝鮮君臣的做法,因為他和張溥看來,這樣做對於朝鮮來說容易使其國內計程車林官員們接受,而同時也無損於大明的實際利益,畢竟這樣以來,對於雙方的名聲而言,也都會好聽一點。

橫亙在大明與朝鮮之間的領土問題解決了之後,姜曰廣等人與朝鮮君臣之間的關係,立刻就恢復到了上一次出使朝鮮之時的水平,彼此雙方彷彿在最短的時間之內都忘掉了此前發生的種種不快,相互敬重親熱的就像是一家人一樣了。

由於此時不是風期,陸路到了鴨綠江以西或者是遼東半島之上仍然不通,所以姜曰廣等人最好的選擇還是在漢城等候風期的到來。

與此同時,朝鮮國王李倧也派出尹暄擔任使者,去與東江鎮右路總兵府接洽,從大同江口往北,沿著平安道咸鏡道與朝鮮黃海道、江原道之間的邊線,劃界立碑,正式確定大明與朝鮮之間的新邊界。

而在李信的提議之下,朝鮮君臣也對朝鮮國現下的州府進行了重新的劃分,看起來雖然損失了北方兩道之地,但是朝鮮國卻也由原來的八道之地,一變而成了十二道之地,十二這個數字聽起來又似乎頗合天道,因此很快就被朝鮮君臣所接受。

這個時代的朝鮮老百姓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誰會吃飽了沒事去關心王室和朝廷的大事。

而且這種事情也不是普通的小老百姓所能夠知道的,朝鮮國主李倧同意了,議政府和六曹等衙門的長官同意了,這個事情也就算是定下了。

所謂的十二道之地很簡單,就是把朝鮮現有的六道之地重新劃分了一番罷了,比如漢城所在的京畿道,分為京畿南道、京畿北道,附近的黃海道一變而為以黃州為主的黃海西道和以海州為主的黃海東道,其他諸如全羅南道、全羅北道什麼的,也都隨之出現。

就這樣,失去了北方二道之地之後,朝鮮的最大行政區劃“道”,不僅沒有少,而且比照從前還增加了四道。

明白人當然知道這不過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罷了,但是老百姓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七零之大院來了個大美人

眉夭夭

我在後宮當社交悍匪

逐逐逐月

放下教鞭執什麼鞭

不詳

老子三分魅,演到你流淚

我孟浪了

表妹不聽話

一捧月

我真的不想穿越呀

胸中懸劍